第276章 遵紀守法,遠離電詐
緬北,魔窟裏的生與死 by 蕭客丶
2025-4-21 23:36
(本章為普法內容,請讀者嚴守法紀!請勿輕信任何陌生人,遠離違法犯罪!今日需處理點“私事”,個中緣由,不便解釋!望讀者諒解!明日繼續爆更奉上!感謝!本章內容僅為借鑒,若有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作者,屆時會立即整改!)
縱觀大華那些年國內電信詐騙發展路徑,其軌跡可以描述為:臺起源—>內地勢力崛起-->境外擴散。
電信詐騙,最早於上世紀90年代在臺出現。
當時他們的主要手段是利用發放傳單和使用“王八卡”電話(冒名申請的電話卡)的方式,聲稱受害人中刮刮樂和賭馬等大獎,但在領獎前必須先寄出壹定額度的稅金。
在被害人匯出第壹筆錢後,詐騙集團再以律師費、手續費、公證費等名目,壹次又壹次要求被害人匯錢,直到被害人醒悟或錢財被榨幹為止。
由於電信詐騙的成功率較高,且不勞而獲的金額相對較大,因此很快就成為臺地區最重要的犯罪形式之壹。大批不良分子、甚至是曾經擁有良好工作的人都紛紛加入。
電信詐騙在島內引發天怒人怨後,臺當局的打擊力度有所加大。在臺當局的打擊下,臺詐騙集團開始“產業外移”。
2002年前後,臺移動電話業務在門蟲建立信號臺。由於在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可以接收到臺的移動電話信號,並且兩岸遲遲沒有建立共同打擊犯罪的機制,臺電信詐騙犯罪團夥找到了“新路線”。
他們利用兩岸沒有司法互助條款的空檔,將詐騙基地轉移至門蟲服州,服州成為臺籍詐騙集團的第壹個集散地,繼續利用“王八卡”對臺民眾進行詐騙。
不過那時候,臺人到內地開窩點主要是為了騙臺人。
第壹批來到內地的臺詐騙集團為了節約成本,雇傭了有語言優勢的門蟲安溪人充當打電話、取錢的馬仔。
這些集團在內地壹般以臺商公司名義運作,壹個“公司”壹般有雇員四十余人,內部管理嚴密,層級分明。除少數主管外,基層人員都采取軍事化管理措施,嚴格限制外出。
這些基層人員在實際操作電話行騙前,都會接受“公司“內部的嚴格培訓,每人都要熟記工作話術後才能上崗操作。
公司每天都要召開檢討會議,對每壹套劇本和話術、每壹個“客戶”的反應都要經過斟酌並優化,其版本叠代速度和執行力堪比現在互聯網公司。
2008年,臺檢警才抓到壹批臺籍電信詐騙犯,並從他們口中得知服州有壹條街的臺商都在暗地裏從事電信詐騙行業。
這裏每日每夜燈火通明,基層員工高達兩千人以上,每人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二小時。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臺本地居民因受騙太多已經很少上當。而此時臺籍詐騙團夥腦袋才轉過彎來,發現自己之前是多麽傻,跑到內地來居然只騙臺人,而忘了自己身後的內地才是個巨大的市場。
於是臺騙子們將對象鎖定在大華內地地區,畢竟這裏有同文同種的龐大人口基數,是比臺更大的肥羊。
因為臺人的口音破綻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因此在臺詐騙集團轉向大華大陸行騙時招收了更多內地本土人員(這也為後續本土勢力崛起埋下了伏筆)。
如此便形成了嚴密的三級詐騙手法:
壹級騙子最基層,通常是資歷較淺的新手,他們是民眾壹般接到詐騙電話後第壹個交談的對象;
二級騙子經驗豐富,主要負責在有人上鉤之後,出面扮演具體的角色,例如官方或銀行主管,加深受害人的信任感和危機感;
當受害人對二級騙子深信不疑後,最資深的三級騙子就會登場,對受害人下達轉移金錢的具體指令。
電信詐騙本土勢力崛起
臺人在門蟲開設窩點既騙大陸人又騙臺人,原本給臺人充當打手的安溪人覺得為何不自己單幹呢?
於是,大華本土籍最早的電信詐騙團夥在2002年前後出現,手法完全翻版臺。
有了犯罪團夥,警方必然要打擊,隨著警方對安溪地區的重點整治,安溪籍詐騙團夥又逃到深地。
當時的深地,來自全國各地的各類人魚龍混雜。很快電信詐騙的手段像病毒壹樣擴散至全國,呈現明顯的地域特征,如湖婁底、門蟲安溪、廣電白等等,且每個地區的詐騙手法又各有特色。
不過,內地本土與臺電信詐騙集團有者明顯的區別。
首先是臺電信詐騙的產業化程度很高,從話務組到資金組,詐騙的各個環節都有專人承擔。
各個組之間互不聯系,打掉其中壹個組對犯罪集團而言根本沒關系,很快壹個全新的組重新組建起來,所以打擊起來非常難,往往抓到的只能是馬仔。
內地本土籍詐騙集團則多是原始操作,呈現明顯的家族化特征,因此往往抓到壹個就能端掉壹個犯罪集團。
但最近幾年開始,內地本土籍犯罪集團也開始出現臺籍犯罪集團公司運營的雛形,而且往境外轉移窩點。
在內地本土電信詐騙崛起期間,各種欺詐劇本輪番上演:
1、2002年前後 “腦溢血”“車禍”騙術蔓延
這壹時期詐騙分子主要操作的是“腦溢血”詐騙案。
詐騙人員通常在各大車站收集旅客手機信息,然後冒充醫務人員,打電話謊稱外出人員在異地患腦溢血等重病或遭遇車禍,哄騙其家屬將所謂 “手術費”“醫療費”匯入指定賬號,少則幾千、多則十余萬元。
2003年5月26日,在廣做玉器生意的鄭某突然接到門蟲老家打來的電話,告知其父親在火車上突患腦溢血,急需救治。
她按對方留下的號碼,與“主治醫師”和“院長”取得聯系,對方以病情的變化兩次要求匯款,她匯去13.9萬元。
當天13時許,鄭某被要求再付10萬元。有所察覺的她當即致電醫院查詢,獲悉並沒有類似病人,才確知受騙。
2、2010年前 “中獎”、“重金求子”利誘
2002年到2010年間,電信詐騙猖獗,但技術含量普遍不高,最尋常的詐騙方式還是畫餅利誘,作案人巧妙地利用人對利欲的渴求實施詐騙。
2009年,浙省龍市龍塘村的瞿某收到壹封中獎信,獎區顯示她中了價值29萬元的豐田轎車。
瞿某趕緊按信上電話聯系兌獎辦公室,對方“證實”她中了獎,但要兌獎得先交6萬元所得稅和公證費。由於瞿某多了個心眼去郵局詢問,才沒被騙到。
27歲的李某是江余幹縣石溪村人,她因從事“重金求子”詐騙被警方抓捕。
“重金求子”作案人聲稱自己是富婆,丈夫年齡太大或無生育能力,急需找壹名健康男士幫其懷孕,誘餌是成功後的重金酬謝。
壹旦有人“上鉤”,作案人會設計“誠意費”等環節讓受害人不斷打錢。
3、2010年起打著“公檢法”等旗號行騙
2010年以後,電信詐騙案在原有作案手法的基礎上手段翻新。
最初,犯罪分子以電話或銀行卡欠費、法院傳票、車輛違章、異地電話卡欠費等為由頭,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稱事主身份信息被盜用,且涉嫌洗錢、涉黑和詐騙等犯罪,要求對事主的銀行賬戶進行處理,從而對事主進行詐騙。
之後,還有冒充銀行工作人員、社保部門工作人員,編造銀行卡透支要還款、有社保金領取等虛假信息行騙。
2015年12月20日,黔都市經濟開發區建設局財務主管兼出納楊某接到“水戶松江公安分局某警官”的電話,對方稱其信用卡存在問題。
在“某警官”誘導下,又有自稱“某檢察官”和“某檢察長”的人聯系他。
指示他登錄虛假的 “檢察院”網站,並故意讓他看到虛假“電子通緝令”,使他堅信自己涉嫌“犯罪”。
並指令他下載軟件配合“清查”,直至單位的1.17億元資金全被轉走才發覺被騙。
4、2012年後網絡詐騙頻發
隨著網絡、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詐騙開始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犯罪分子通過釣魚網站、偽基站、盜取qq微信等方式進行詐騙。
73歲的水戶市民謝老伯曾在某購物網站訂購了兩個拉桿箱,隨後接到了壹名自稱箱包店老板的電話。
“老板”以謝老伯所購買商品缺貨為由,向其發送了壹條網站鏈接,請他進行退貨操作。
謝老伯按對方提示輸入了自己銀行卡號以及支付寶密碼後,這些信息就被騙子竊取到了。此後,騙子將他銀行卡內的86萬余元存款悉數轉至理財賬戶內。
5、2015年起借大數據精準詐騙
大數據時代,通過互聯網,騙子可精準地找到被騙者的姓名、性別、家庭住址、職業、愛好乃至最近關註的事物、當前的狀態。
山市的“徐某某被騙死案”及京的“某華老師被騙千萬案”即是如此,騙子知道徐某某申請助學金的情況,騙子也知道大學老師進行過房產交易。
李女士是武市壹家公司的會計,2016年5月6日下午,“總經理”加她微信,將她拉進壹個群。群成員中公司領導和同事的名稱、頭像都正常。
“董事長”在群中說他在外地開會,不要打他電話。“董事長”要李女士聯系“蔣總”,並稱合同保證金已打到了他個人賬戶。但李女士聯系時“蔣總”稱合同有出入,要求把款項退給他。
“董事長”讓李女士從公司賬上轉85萬到對方賬戶,並稱“晚點再把款補回公司”。
李女士全盤照做。
下午5點左右,李女士走出辦公室,發現真正的董事長正在隔壁辦公。
6、境外網絡賭博、“殺豬盤”、金融詐騙
境外網絡賭博據說很早就開始了,但是發展的最瘋狂的是2015年後。
由網絡賭博延伸出了“殺豬盤”詐騙。
金融詐騙與網賭賭博與以往相比,產業化程度高、抓捕難度大。
這麽多年來,電信詐騙手段花樣不斷翻新,“劇本”不斷更換,但萬變不離其宗,都離不開 “賬戶”這個關鍵詞——首先讓妳失去判斷力,再弄走妳“賬戶”裏的錢。
電信詐騙為何屢禁不止?
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收益高,不與被害人發生直接的接觸,追查難,判刑輕”。
1、不要有“貪圖小便宜”“輕輕松松賺大錢”的心理,不要輕信所謂的高額回報,不要輕易點擊陌生鏈接。
2、網絡刷單本身就是壹種違法的行為,任何要求墊資的網絡刷單都是詐騙,遇到“刷單”、“刷信譽”、“刷信用”的網絡兼職廣告時要提高警惕。
3、遭遇詐騙要立即報警,並將對方的qq、微信、電話號碼、聊天記錄等留存提交給警方,以便警方破案。
2.“殺豬盤”詐騙——網絡交友誘導賭博:美容院女老板遇到的醜惡
防騙提醒:
1、當前,“網絡交友誘導投資、賭博詐騙”多發高發,各種婚戀、交友的網站、App、小程序成為騙子的溫床,不管多光鮮亮麗的網絡人設都可能是虛構的。
2、凡是網友聲稱有內幕、有渠道,可以低投入高回報的都是詐騙。
3、網絡上,“看似壹次不經意的緣起,極可能是場精心設計的局”。妳可能好奇騙子怎麽這麽有耐心、這麽有精力、這麽體貼入微?妳要知道,壹個詐騙案件背後,有黑灰產業助紂為虐,有詐騙團夥精細分工:從養號買號、虛構人設,到物色目標、“心理學家”編寫劇本、摳腳大叔專司聊天,再到技術支撐、專業洗錢等,每個環節都有分工,施騙過程如同壹場非對稱的戰爭,所以他們厚顏無恥稱這個過程為“殺豬”。因此,有網絡交友需求的群體,尤其要關註本公眾號,務必要提高警惕,謹防上當受騙!
3.冒充公檢法詐騙:《假公安的真陷阱》
防騙提醒:
01
公檢法不會采用電話、短信等形式辦案,不會相互轉接電話。公檢法沒有所謂的“安全賬戶”,不會讓公民轉賬匯款。
02
警方不會通過網絡給當事人點對點發布通緝令、拘留證、逮捕證等法律文書。
03
犯罪分子可以通過改號軟件,改成真實公檢法機關的座機號碼。當遇到疑問時,可以直接撥打110確認。
4.美女裸聊詐騙:《裸聊的代價》
防騙提醒:
男孩子不要裸聊,都是詐騙沒有例外
上網過程中不要亂下載來歷不明的App
被敲詐勒索時,立即報警
文明上網、抵制低俗
5.網絡貸款詐騙:等不來的貸款
防騙提醒:
1、申請貸款請通過正規金融機構辦理,切勿輕信陌生電話、短信、網絡廣告。
2、不要在任何貸款公司網頁輸入銀行卡密碼、驗證碼等重要信息。
3、低門檻放貸是誘餌,匯款驗資、放貸前收費都是詐騙。
6.木馬鏈接、釣魚網站詐騙—虛假違章短信不可觸碰的短信鏈接
防騙提醒:
1、交警部門發送的違章短信是提醒服務,不可能有鏈接,更不會要求車主匯款。如收到違章短信,請通過正規渠道查詢、處理違章記錄。
2、類似短信中的鏈接可能存在木馬病毒,隨意點擊可能會被竊取個人信息,嚴重的可能會被盜取支付信息。
7.投資理財詐騙——股票投資詐騙:圍獵
警方防騙提醒:
投資者應通過正規渠道、選擇合法機構進行投資理財,切勿相信網絡上的非法引流廣告,勿相信各種qq群、微信群裏所謂的“高手”、“專家”、“導師”,勿點擊不明鏈接下載不明App,不要被詐騙分子營造的虛假盈利氛圍所欺騙。摒棄壹夜暴富心理,提高警惕、防止被騙。
8.冒充熟人詐騙——冒充領導詐騙
防騙提醒:
如遇到有人自稱是領導要添加為微信、qq等好友時,壹定要多方核實其身份真偽。如遇到對方要求借錢或轉賬時,務必提高警惕,通過電話、當面加以核實。
9.冒充客服詐騙——辦理退款詐騙:網購信息泄露以後
警方防騙提醒:
1、接到自稱客服的來電,不要輕信。如有疑問,請直接撥打官方客服電話進行咨詢核實。
2、切莫輕易點擊陌生鏈接,填寫個人相關信息。
3、驗證碼是保護資金的最後壹道屏障,切勿告訴任何人。
10.紅包返利詐騙
電信詐騙的本質就是通過坑蒙欺詐,侵犯他人財產,它帶來的直接傷害是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特別是受害人在人際交往、社會活動中可能帶有恐懼、懷疑心理,不再輕易相信社會和他人,比如遇到壹個摔倒的老太太,都不敢去幫扶,怕“碰瓷”。
眾所周知,社會之所以稱作社會,關鍵在於人際交往,誠信是其中的基本規則和社會公德,唯有踐行誠信,整個社會才能正常運轉。可以說,電信詐騙是對社會誠信、社會秩序的壹種威脅。
過去,社會上也有壹些江湖郎中、算命先生,主要是街頭行騙。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詐騙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傳播的速度更快、受騙的人群可能會更多。此其壹。
其二,以往人們的活動範圍主要是熟人社會,彼此知根知底,誰要是言而不信或坑蒙拐騙,很難在熟悉環境裏繼續生活、工作,這倒逼著每個人都慢慢養成壹種自我約束,整個社會也有壹種潛在的道德規範。如今隨著廣泛快速的社會流動,以感情維系為主要特征的傳統人際關系逐漸式微,失信成本也大大降低。
其三,現代人際關系越來越依賴於規則體系的保障和維護,然而即便有了規則,壹些人對此缺乏清晰、正確的認識,甚至不僅不認為違規是錯誤的,反而覺得違規能獲利、沾到便宜。近年來壹些電信詐騙的重災區被媒體曝光,壹些人就是受功利思想、拜金主義侵蝕,眼裏只有“利益”二字,個別人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出現嚴重扭曲。
壹是嚴厲懲治,讓不法分子不敢為、不敢從事電信詐騙。壹是宣傳教育,既要培育和提升廣大群眾的防騙意識、識騙能力,也要讓不法分子認識到欺詐錢財是違法行為,貪得壹時便宜,終究會受到懲罰。
為了徹底鏟除詐騙的土壤、構建誠信社會,我們應進壹步建立健全制度規則體系,明確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特別是在公共生活、人際交往中“有所為有所不為”。
用規則的約束力來推動誠信價值觀的弘揚。同時加強制度規則的執行力,依法嚴厲懲治電信詐騙等各類失信行為。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社會征信體系,讓守信者走遍天下,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此外,我們還要進壹步強化教育引導,加強社會誠信文化建設,特別是通過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以及壹些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的示範帶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引導每個人自覺遵守規則、踐行誠信。誠信社會的構建是壹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從壹點壹滴做起。
打擊電詐!
第壹,低成本,高回報,方法簡單,利用網絡等途徑編造各類用於詐騙他人的財物電子信息,在制作和傳播方式上比較便捷。
第二,行騙面廣,社會危害性大,由於網絡的普及,受害人數量和分布地域較傳統詐騙大大提升。
第三,手段多樣化,難以識別,計算機、網絡等新興科技給電信網絡詐騙帶來了更多的方式方法,也增加了識別難度。
第四,隱蔽性極高,整個過程完全在虛擬空間完成,行騙者不需直接接觸受害人,得手之後迅速消失且取證難度大。 電信網絡詐騙擾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破壞社會誠信和社會公德,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壹顆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