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壹十壹章 驛下裏的變化
再造盛唐從召喚玩家開始 by 肥鳥先行
2023-8-19 22:54
驛下裏的村子都鋪上了石板路,草屋都被推倒重建成磚房,整個驛下裏和曾牧到任之前,完全是兩個樣子。
如今曾牧不在驛下裏,負責驛下裏日常事務的是原來驛下裏的壹名土著保長。
李炎饒有興致的看著壹座二層小樓問道:“這是什麽地方?”
姜仲是壹名土著的保長,因為做事勤懇,在曾牧不在驛下裏的時候,負責暫時管理驛下裏的日常事務。
建寧王來之前沒有任何通知,前壹天才突然通知姜仲要來驛下裏參觀。
姜仲手忙腳亂的,只是打掃了村子裏的衛生,就等到了建寧王的車隊。
姜仲小心翼翼的迎接了建寧王進入驛下裏,不過這位總管隴右的親王,比起姜仲見過的縣令還沒架子,只是時不時詢問姜仲壹些問題。
姜仲立刻說道:“郡王殿下,這是學校。”
“學校?”
李炎看著這座兩層小樓,樓前還有壹個小型的運動場,沒想到這驛下裏竟然能辦學校?
壹路上不少的村子都有學習班,不過那也僅僅是掃盲識字的學習班,也就是壹間茅草屋子,壹些桌椅板凳加壹塊黑板,玩家裏長利用農閑的時候教點簡單的東西。
但是像驛下裏這麽大規模的學校,李炎看了這麽多村子,還是第壹次見到。
“平日裏是誰負責教學?”李炎問道。
姜仲說道:“是徐夫子。”
徐夫子?在隨行人員中的楊炎非常的疑惑,他來了隴右也有壹段時間,能稱之為夫子的,應該都是飽學鴻儒之士,可是沒聽說過隴右有姓徐的望族啊。
大唐雖然吸取了魏晉的教訓,為了打破學術在豪門的問題,在長安建立了太學,也在全國建造了學校。
但是兩京太學只能容納全國的優秀學生讀書,光是兩京的學子就擠占了太學的大部分名額。
地方的學校從武周朝開始,就在不斷的被地方官府廢棄。
所以如今隴右各地依然是家學族學盛行,官學萎靡不振。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各地方財政隨著土地兼並不斷的惡化,逐漸承擔不起辦學等花錢的社會職能,逐漸導致官學被荒廢。
如今隴右的情況就是如此,除了幾個大家族的族學之外,普通小康之家的子弟根本無從進學。
楊炎能夠出仕河西節度府,也是因為楊家是武威的望族的緣故。
姜仲回復道:“徐夫子是曾裏長請來的夫子,也是殿下牙兵出身。”
這下子李炎明白了,這個驛下裏的裏長真是個機靈的人物,竟然請了壹名玩家來教授領地百姓。
不壹會兒,徐雷從學校裏出來,對著李炎行禮。
李炎微微點頭,帶著眾人進了學校。
四方形的教室裏,放著課桌和椅子,墻上掛著黑板,這和李炎印象中的學校差不多。
徐雷已經寫了半個黑板的板書了,看樣子是剛剛中斷了教學跑出來的。
李炎對著徐雷說道:“徐夫子繼續上課吧,本王在邊上旁聽就行了。”
徐雷仿佛是被校長點了公開課壹樣,有些緊張的回去繼續上課。
不過很快他就放松了下來,不就是公開課嗎?我作為優秀教師,壹個月開不知道多少節呢!
徐雷重新開始講課,李炎則在教室的後面拉開壹張板凳坐下來。
隨行的楊炎等人,也都拉著板凳坐著,聽著這位徐夫子講課。
今天這是壹節語文課,教授的是驛下裏剛剛滿七歲的孩子,也就是教授孩童識字的課程。
楊炎饒有興致的看著徐雷講課,教授幼童認字叫做開蒙,這是壹個孩子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
楊炎開蒙的時候,楊家專門請了名師,壹名河西節度使府退休下來的文吏,給楊家子弟開蒙。
如果開蒙打不好基礎,那日後的學習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補基礎。
這位徐夫子壹下子對二十多名幼童開蒙,這可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
只看到徐雷在黑板上寫上了壹排排的漢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短短十二個字,卻讓楊炎心頭壹震。
三個字壹組,讀起來朗朗上口,果然徐雷誦讀了壹遍,讓下面的幼童跟讀,壹個個都能很快記住。
這三個字壹組的短句,用的字也都是常用的漢字,但是十二個字卻開宗明義,拋出了壹個教育學的問題,為何人之初都是本善的,可是每個人成長會變成不同的樣子?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這句話解釋了前面十二個字的問題,為何同樣是性本善的孩童,長大後卻各不壹樣,那就是因為教育。
這是壹篇勸學的文章啊,而且是寫的極好的勸學文章!
楊炎也開蒙過,可是他那個時候開蒙讀的是《開蒙要訓》,雖然這也是壹本極好的開蒙教材,這本開蒙書都是四字壹言,可卻不像這位徐夫子的開蒙文章這麽微言大義又朗朗上口。
等到學生讀完後,徐雷又發下紙張,又將鉛筆發給孩子們,讓他們在田字格上對著三字經描畫。
李炎站起來,看著後排壹個孩子在田字格上認真的臨摹寫字,心中十分的滿意。
鉛筆,如今在建寧王霸府和三洲刺史府的吏員中,已經流行起來的壹種書寫工具。
這種工具最大的好處就是書寫起來不累,可以長期握筆書寫,還不會被墨跡臟了手。
楊炎所在的鹽鐵總局,經常需要計算和填寫數據,所以大量的表格都用鉛筆書寫。
看著這些孩子在描紅本上有模有樣的描紅,楊炎突然明白為什麽驛下裏能夠如此繁華,被評為沙州的第壹裏。
光是這份人文教化的水準,就遠遠超過其他的村子。
不少孩子的鉛筆字,寫的要比鹽鐵局的文吏都要好,楊炎更加佩服這位徐夫子的教學能力。
楊炎不是那些酸腐的文人,書寫工具這種東西,當然是越方便越好。
鉛筆也有缺點,但是書寫速度也要比毛筆快不少,更重要的是方便攜帶,可以隨時隨地使用。
如今楊炎熟悉了使用鉛筆之後,只有起草正式文書的時候才會使用毛筆,平時的書寫計算都用鉛筆。
讓孩子用鉛筆習字教學,能夠節省紙張也方便書寫,這也才能讓貧苦人家的孩子進學。
沒想到驛下裏這麽壹個村子裏,竟然有徐雷這樣的夫子。
接下來的是算數課,徐雷教授了壹種大食商人使用的特殊符號,這也是江倫在鹽鐵總局推行的阿拉伯數字。
這下子楊炎更加吃驚了,這些半大的孩子,數學竟然都相當的不錯,不僅僅加法熟練,連乘法口訣表都學會了。
李炎對於驛下裏的學校大為表揚,當場征辟徐雷為沙州學政,負責在沙州建立更多的學校。
對於六測玩家徐雷來說,這也是壹場天降的機遇。
作為六測玩家,徐雷並不擅長打仗戰鬥,所以接受了驛下裏裏長曾牧的聘請,在驛下裏辦了壹所學校。
徐雷是教育學專業出身,他在學校開設了語文和數學兩個課程,語文用《三字經》開蒙教導孩子識字,而數學則按照小學數學課本的算數部分,培養孩子的算術能力。
驛下裏的孩子也相當珍惜學習的機會。蕓娘等幾個優秀的孩子已經從小學畢業,被曾牧帶到了柳林裏的藥廠實驗室工作。
現在蕓娘每個月都能給家裏寄來二十錢,這比蕓娘母親在驛下裏服務區搬熱水掙的都多。
上壹次蕓娘回驛下裏省親的時候,給學校的孩子們帶了不少糖丸。
孩子們圍著蕓娘,聽她說在柳林裏的生活,聽著蕓娘說繁華的高昌城,這些孩子更堅定了學習的信念。
以前普通百姓不願意讀書識字,是因為讀書也考不了科舉,當不了官。
至於州裏縣裏的普通職位,那些都是豪強大族壟斷的,和普通寒門子弟都沒什麽關系,更不要說種田的老百姓了。
可是現在不同了,學習讀書,能寫能算,沙州西州的工坊搶著要,壹個月的薪水比種半年田都要多。
蕓娘這種優秀的學生,還被曾裏長帶到了藥廠工作,據說月俸要比刺史府的普通吏員還要多!
如今刺史府和縣衙都在擴招吏員,只要能寫能算就可以參加考試,成績合格就可以成為朝廷的吏員。
隔壁村子裏就有兩個年輕的學生,靠著自己的水平考上了縣衙的吏員,成功吃上了皇糧。
這壹切都在激勵著孩子好好學習,李炎對於徐雷的教學非常滿意,所以招募他為沙州學政,負責在沙州籌辦幾座新的學校。
整頓軍備,興辦教育,發展經濟,楊炎更加覺得建寧王深不可測。
以前關外遠不如河西四郡繁華,可是建寧王主政不到半年,沙州的富庶已經超過了武威。
建寧王誌向不小啊,楊炎心頭熾熱起來。
若是建寧王能占據整個隴右,那日後逐鹿中原也是有資本的。
楊炎看著建寧王年輕的臉龐,若日後建寧王能登基為帝,自己豈不是從龍功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