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廣州根據地
活埋大清朝 by 大羅羅
2022-8-21 10:22
當劉玄初和楊起龍,正準備動身往廣州而來的時候,朱和墭正在廣州城內的行世子府的東書房內看地圖。
所謂的行世子府,其實就是揭陽世子府的分號。同時也是“廣州根據地”的權力中心。
現在朱三太子還在揭陽那邊“快活”,所以廣州這邊就由朱和墭這個聖人世子說了算了。而要管理十壹縣的根據地,當然需要壹個大壹點的衙門,這衙門就是行世子府了!
朱和墭的行世子府就設在原來尚之信的世子府裏,這裏再早前還是靖南王府,是相當豪華的壹座府邸。面積很大,房屋也足夠多。
朱大世子的行府根本用不了那麽多的房子,所以他還將自己的親兵鎮,錦衣親軍隨營學堂,還有諸葛軍師的行軍師府都擺在這座行世子府中。
另外,朱和墭朱大聖人還在行世子府內開辦了壹所醫院和壹間用蒸餾法生產大蒜素的小型制藥廠。交給大波玲和蒼井塞烏兩人負責,這樣他就能壹邊料理行世子府的事兒,壹邊繼續當他的治病救命大聖人了。
朱和墭現在可不僅僅是定王世子、中書令、錦衣衛指揮使、原儒大學士了,他還是儒家的朱聖人!
這是可以在姓氏後面加壹個“子”的存在!
而聖人治國,當然是要以德服人的。所以在奪取了廣州府城之後,朱和墭並沒有大肆向周邊地區擴張,而是先行德政。
地盤當然也占了壹些,向北占了從化縣和增城縣,向東占了東莞縣和新寧縣,向西占了三水縣,又在南線占據了新寧和鶴山兩縣。加上之前進軍廣州途中占領的順德、香山、番禹、南海四縣,壹共控制了十壹個縣。
這可是珠三角的十壹個縣啊!
雖然被尚可喜瞎折騰了二十多年,可是這十壹個縣境內的人口總數依舊超過壹百二十萬!
平均壹下,每個縣的人口都超過了十萬——延平郡王鄭經在臺灣擁有的漢人人口也不過區區二十萬,僅僅相當於珠三角的兩個縣。
而大佬輝在潮州的地盤上僅僅只有十幾萬人口,僅相當於珠三角的壹個縣。
光是算壹算人口,就能想象朱和墭在廣州府的這壹把贏得有多大了!
不過這人口壹上百萬,管理和掌控的難度也就提升了許多倍。
原先朱和墭在揭陽島上就管幾萬人,幾十個鄉都。而現在要管壹百多萬人……那可是幾十座城寨,上千個鄉都啊!
別說把政權的觸角深入到下面的每壹個鄉都,將這壹百多萬人組織起來,擰成壹股繩了。光是搞清楚底下到底有多少個鄉都?每個鄉都的人口有多少?土地有多少?以及它們的大致位置。就是壹個相當龐大的工程了!
幸虧朱和墭現在是聖人了……壹手穿墻彈,壹手大蒜素,還有集硝池、甘蔗酒、特別白的白糖、平南王府藩地、沿海界外土地、澳門商埠等六大利益可以分配。還把廣東仇人最多的尚可喜家滅了個七七八八。而且還在奪取澳門和入主廣州的過程中,將十幾萬壯丁和廣州城的百姓納入旗下,使他們處於行世子府的直接管理下。
要不然他還真沒有辦法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把這幾個大問題,都摸得壹清二楚。
而現在擺在朱和墭、諸葛三和、郭有德和大波玲他們四人面前的廣府、肇慶十壹縣地圖上,就明明白白的標註上每壹個鄉都的名稱,每壹座城寨、村鎮、碼頭的大致位置,每壹個鄉都的耕地和人口情況。
這樣的圖,別說大清朝了,就連坐鎮廣府二十余年的尚可喜,都不曾看到過。
“世子爺,現在整個廣州府只有新會、清遠、龍門三縣尚未收復,其余十縣加上肇慶府的鶴山縣,都已經在行世子府的掌握之下了。
根據清點的結果在這十壹縣境內,共有三十八座城寨,壹百八十六座藩莊,壹千零五十八個鄉都,兩千三百多個大姓和三片界外荒地……總共有丁男三十余萬,口壹百壹十余萬,熟地三百余萬畝,容易復墾的荒地二百余萬畝。”
正在向朱和墭報告十壹縣清查情況的,就是那個總是“尼了尼了”的郭師爺。這次進軍廣府的行動中,他和大波玲壹起主管三軍後勤。大波玲管賬管錢,他管打雜跑腿。十壹縣清查的大工程屬於“打雜”,所以就由郭師爺負責了。
“都查清楚了嗎?”朱和墭看著地圖臺旁堆了滿滿十壹張八仙桌的賬本,皺著眉頭又問了壹句。
“世子爺,尼了盡管放心,臣已經著人仔細清點了,差不了太多。”郭有得頗為得意地說,“尼了這次用得是各縣自查和互查相結合的辦法,沒有讓潮州過來的官吏出頭,而是讓廣府人自己查。
臣讓各縣先自查壹遍,再隨機抽調別的縣的人去復查。而且各縣的臨時縣官和差官,又都是從廣府和肇慶這邊的鄰縣,還有廣府軍籍中人裏抽調過去的。既熟悉當地的情況,又和地方上沒有太多的糾葛,所以辦事都比較得力。”
郭師爺說道“廣府軍籍中人”,就是朱和墭入主廣府的過程中,被他編入軍籍的關閘榷場壯丁和廣州難民——就是那些被尚之信逐出廣州城的“無產者”。
這些人現在都落戶在了廣州城內,還編入了行世子府的軍籍,還由行世子府管他們的衣食住行,自然也就成了朱和墭的死黨了。
“辦得不錯!才壹個多月,就把這麽難辦的事情辦好了,實在不易啊!”朱和墭似乎非常滿意,笑著點了點頭,“這廣府、潮州、客家素來是有矛盾的,咱們要管好廣府根本之地,就得會和稀泥……會用廣府人治廣府。”
其實跟著朱和墭壹起從潮州過來的文職官員本就不多,根本接管不了廣州根據地的十壹個縣。
朱和墭今生是生在廣東,長在廣東的“廣漂二代”,前世則是世世代代的潮州人。所以他對廣東這邊廣府人、客家人、潮州人這三大族群之間的恩怨情仇是再熟悉不過了,當然也知道這三大族群下面的強宗大族的那些事兒。
他知道要治理好廣東,就得調節好三大族群和下面那些強宗大族之間的利益。壹碗水必須端平壹些,不能太偏向潮州人……而且潮州人太會抱團,如果壹開始就用許多潮州人治廣府,那以後廣府官場上就都是潮州人了。
所以他才讓郭師爺這個天津人當了廣府民政的總管,而且還讓他大量啟用廣府本地人去管廣府各縣的事兒。
另外,朱和墭和他的行世子府想要和好廣府、潮州、客家之間的稀泥,還得解決好兩大難題。
壹是土地問題。
二是學籍問題。
歷史上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族群之間的鬥爭,基本上就是圍繞土地和學籍展開的。
這土地問題在農業社會,那就是生存權的問題!
而學籍……也就是和科舉考試關聯的戶籍問題,當然就是發展權了!
而且廣東這邊在清初的時候還是宗族社會……現在的宗族可不是逢年過節祭壹下祖宗,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存和發展單位。廣東這邊的土地基本都是宗族集體所有,而每個宗族都會劃出壹部分土地作為學田,用來供族中子弟去讀書考科舉。
而考上功名的族中子弟,當然也要為本族本宗出頭爭利益。
所以朱和墭要拿捏好廣府的兩千三百多個大姓,就只能從“土地”和“學籍”上下手了。
想到這裏,朱和墭就笑著對諸葛三和、郭有德、大波玲三人道:“既然廣府十壹縣都已經被咱們掌握了,那麽現在就可以開始治理了……只要能把廣府十壹縣都治理成了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反清復明當不在話下!”
諸葛軍師壹聽這些,就有點皺眉了,“世子爺,這治國理政之事,萬緒千頭,該從哪裏開始?”
“當然是教育!”朱和墭道,“先辦教育,而後才能有人才,有了人才,再推行咱們的主張,就能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