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只當康阿鬥,不做康十萬!
活埋大清朝 by 大羅羅
2022-8-21 10:22
果阿,葡萄牙印度總督府。
在總督羅德裏戈·達科斯塔的私人會客室裏面,壹群剛剛從子貢堂商館裏面回來的洋鬼子和那個紀大寶正湊在壹塊兒,在研究“轟”器呢!
那個據說是周朝傳下來的“轟”是不可能給他們帶回來研究的,人家只給了壹份附帶著圖紙的“說明書”。不過那幾個小號的“燧發轟”還是可以給他們帶回來的……這些“燧發轟”當然也是極有價值的!
那位對古羅馬、古希臘、古埃及文物極有研究的丘吉爾男爵已經看出點門道了,他手裏拿著個大清順治年間“燧發轟”研究了半天,終於有了結論:“這支青銅燧發槍和那支十四世紀的青銅燧發槍幾乎壹模壹樣,只是表面的花紋和口徑有所不同。很顯然,這個美洲商方國的技術進步很慢,甚至已經長期停滯了。”
紀大寶則拿著壹本朝鮮國轉交給大明朝廷的商方奏表在看,聽見丘吉爾男爵的話,就點頭附和道:“男爵說的沒錯,他們的技術進步真的很慢,可能是因為缺少鐵礦和冶鐵技術,他們給明朝皇帝的每壹本奏章中都有‘求良鐵’的內容……這大概是他們壹直通過高麗、朝鮮和中土保持往來的原因。而這種稱為‘轟’的青銅火槍壹直是他們進貢給中土王朝的禮物,宋朝時候出現的管狀火器很有可能就是‘轟’的仿品。”
“可是從新西班牙傳回的消息卻說這些商方人擁有長管的燧發槍和刺刀,”葡萄牙印度總督羅德裏戈·達科斯塔壹邊端詳著壹把沈甸甸的青銅燧發槍壹邊說,“那應該是鐵打的,要不然就太重了。”
紀大寶放下手裏的商方國奏表,笑著說:“西班牙人看到的燧發槍和刺刀壹定是鐵打的,不過那些應該是他們不久之前才從大明那裏得到的。”
“為什麽這麽說?”丘吉爾男爵問。
“這不是明擺著嗎?”紀大寶說,“這個商方國壹直以來都是通過朝鮮和大明保持聯絡的,有朝鮮這個中間商在,他們想要從中土得些東西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幾年前大明合並了朝鮮,這樣壹來,商方和大明之間就有了直接的聯系……以大公皇帝的雄心,又怎麽可能放過這個染指新大陸的機會?而且大公皇帝素來重視海軍,也有能力過太平洋去新大陸,所以他壹定會利用這個機會向商方國輸送鐵質的槍炮。”
丘吉爾和羅德裏戈·達科斯塔還有法蘭西東印度公司總督馬丁都輕輕點頭,臉面上都露出了憂色——英格蘭、法蘭西和葡萄牙都在新大陸上有大片殖民地,雖然他們占有的地盤比不上新西班牙那麽大那麽富,但還是或多或少會受到這個神秘的美洲大國商方國的威脅。
而根據現有的各種證據分析,這個商方國多半是在二千六百多年前東渡太平洋抵達美洲的……雖然當初飄洋過海而去的人肯定不會多,也許只有幾千人。但是兩千六百年繁衍下來,人口增長到幾百萬都是很輕松的。
這個數目放在舊大陸上也許就是個不起眼的小國,但是在新大陸上……幾百萬國族人口那可就是個超級大國了!
別看新西班牙的人口過了千萬,但是其中的白人不過幾十萬,其余都是印歐混血或印第安人。面對商方的攻勢,這些印歐混血和印第安人會不會倒戈投靠都難說。
“可是幾百萬人的國家怎麽可能壹直都沒有被發現?”荷蘭人雷傑森還是有點疑問的。
荷蘭東印度公司雖然沒有進入朝鮮,但是和日本、大清的往來是很密切的,但是卻從沒聽說過什麽商方國……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紀大寶壹邊接過話題,壹邊從壹堆奏章題本中拿出壹份,擺在寬大的辦公桌上,“這本朝鮮國轉給順治皇帝的商方國國書上說,他們的方國位於壹處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島嶼遍布,周圍還有大山環繞的海灣的深處。這處海灣南北跨度至少五百裏,東西也有四百裏,相當之開闊,足以容納數百萬人安居樂業了。”
法國人馬丁點點頭道:“北美洲的西部應該有很多這樣的地方……那片土地實在太遼闊了,絕大部分地方從來也沒有白人去過。即使曾經有白人抵達,也沒有深入過,只是在海岸線邊上轉壹圈就走了,沒有發現躲在海灣深處的商方國也是很正常的。”
約翰·丘吉爾也附和道:“馬丁總督閣下說的沒錯,北美洲的確太大了,而我們在那裏的人又太少,實際上被我們白人控制的地盤很小……而且據我所知,在北美洲的許多地方都有神秘的古代遺跡,壹看就知道不是野蠻的印第安人所建造。”
丘吉爾爵士頓了頓,然後用極其沈重的語氣說道:“看來我們已經查明真相了……人證、物證齊全,而且還有中國古代的史料和北美洲的遺跡作為旁證,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條。
這些證據完全可以證明商方國就是兩千多年前從中國東渡到北美洲的商人後裔,現在他們還發展成了壹個人口數百萬的大國,還擁有了和歐洲人壹樣先進的火藥武器,還得到了大明帝國的支持……這個國家的存在,對我們歐洲各國在美洲的屬地構成了重大威脅,我們必須要全力應對。”
“可是男爵……”法國人馬丁提醒道,“我們還在中歐和土耳其人進行戰爭呢!”
壹說到中歐正在進行的大戰,所有人的臉色都不大好看了。奧斯曼帝國在打下維也納之前其實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從十七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三場主要的對外戰爭輸了兩場,只是從波蘭手裏搶到了左岸烏克蘭。但是在1684年的維也納之戰取勝後,奧斯曼帝國的榮光仿佛又回來了。
從1685年開始,皇帝利奧波德壹世聯合波蘭國王揚·別索斯基再加上西班牙的援兵,反攻了維也納三次都被土耳其人打敗!
土耳其人還趁勝進兵殺入富饒的波希米亞王國,並迫使波希米亞王國的議會向奧斯曼帝國交納保護費以換取“自治”……因為在維也納和波希米亞所取得的勝利,奧斯曼帝國不僅威望大漲,而且還得到了大量財富,軍備水平也大幅提升!
可與此同時,歐洲基督教陣營這邊卻遲遲沒有辦法形成合力。
現在路易十四是唯壹有可能單獨擊敗奧斯曼帝國的君王!他擁有整個基督教陣營中最強大的陸軍和最優秀的將領,而且還是壹個可以把整個法蘭西的力量都動員出來的“集權君主”。但是路易十四的要價很高,他想要得到西班牙王國的繼承權或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
可是前者意味著法西合並,而後者意味著法德合並。這兩種情況的任何壹種只要出現,都意味著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將會出現統壹的趨勢!
壹個統壹的西歐,又是大部分歐洲國家的君主和羅馬教宗不願意看到的……在歐洲各國君主和教宗的反對下,路易十四的條件無法得到滿足,所以他就來了個高喊口號少出兵,反對土耳其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可就是不發大兵,就算派兵也是三百五百的應付壹下。
同樣擁有強大實力的荷蘭、英格蘭兩國,這兩年又因為國內的爭端而無力出兵。
英國的天主教國王和新教議會關系惡劣,議會擔心國王會利用出兵歐洲援助神羅的機會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力,因此堅決反對出兵。
而荷蘭則因為大議會但是威廉三世利用援救神羅的機會組織大陸軍,並且在取勝後加冕稱王,所以也反對撥款給威廉三世招募軍隊。
另外,北歐強國瑞典則因為和波蘭人的矛盾,同樣不願意出兵支援神羅。
所以中歐戰場就出現了擁有強大實力的法蘭西、英格蘭、荷蘭、瑞典都按兵不動,而兵力不足的神羅、波蘭和西班牙只好硬著頭皮向奧斯曼帝國發起壹波又壹波和送人頭差不多的攻勢的景象。
而壹個奧斯曼帝國已經讓神羅、波蘭、西班牙焦頭爛額了,如果再來個美洲商方國,西班牙人還怎麽應付?西班牙帝國要是倒下,神羅、波蘭拿什麽去抵抗奧斯曼?如果神羅、波蘭都向法蘭西服軟了,西歐豈不是要統壹了?
壹想到這事兒,英格蘭的丘吉爾、荷蘭的雷傑森臉色都不大好看了,而法蘭西的馬丁卻露出了壹絲若有若無的笑容。
不過他們仨畢竟都是跑腿的,北美洲商方國的事兒到底應該怎麽應付,還得英格蘭、荷蘭、法蘭西、西班牙、神羅、葡萄牙還有那位羅馬教宗去傷腦筋費口舌了。
丘吉爾、雷傑森、馬丁他們能幹的,就是乘坐上最快的帆船,趕緊把消息送回歐洲。
此時此刻,遠在幾千裏外的大蒙古上京齊天府中,康熙大汗駐蹕的上京皇城外頭,層層疊疊的都是披甲侍衛。除了那些索倫、錫伯兵,更有儒八旗、科爾沁等部首領的親兵。
這些日子上京城內的詭異氣氛,這些大汗、大王、親王,還有重臣主將身邊的親衛門自然再清楚不過。在替“雙料太後”發送的日子裏,康熙大汗壹邊高舉反明復清的旗號壹邊到處撒錢。他之前帶來的壹千萬盧比撒完了還嫌不夠,又從北京開天府拉來了幾十萬兩金子繼續撒!
好好的康熙汗楞是撒成了土豪汗!
撒錢當然是能收買人心的,所以康熙汗在上京這邊的“支持率”那是飛快地上漲!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收買的,孔聖公和儒八旗的壹些大佬,還有科爾沁的幾位王爺就沒法收買……這些人也不傻,知道康熙不僅會撒錢,還會殺雞給猴看,而他們這些人搞不好就是要被殺的“雞”!
所以他們就得想方設法的自保!
於是準噶爾、和碩特這倆正在被明軍攻打或威脅的汗國,就天天派人到上京告急了……這些告急的使者到底是不是從雪域高原或是葉兒羌來的誰也說不清。
但是孔聖公和胤礽就有話說了!
孔聖公天天給康熙上“出師表”,而胤礽“少年英雄”,天天嚷嚷要克服中原、還於舊都。壹唱壹和的,好像壹個是諸葛附體,壹個武穆再世。
而康熙心裏面雖然跟明鏡似的,知道他們倆在打什麽主意,但他也不能點破……他現在只能當“康阿鬥”,絕對不能當“康王構”。
要不然不僅儒八旗和科爾沁會對他不滿,連清八旗、蒙八旗都會“變心”的。
所以明明想要偏安印度當個土豪汗的康熙,這些日子也只好跟著壹起唱高調,不過康熙也不傻……他的尺寸就是“康阿鬥”,絕不會當禦駕親征的“康十萬”。因為當了“康十萬”,被朱和墭壹頓好打,他就連“康阿鬥”都幹不下去了。
孔聖公要當“諸葛聖公”沒問題!胤礽要當“胤武穆”也可以!
反正他“康阿鬥”堅決支持,要槍給槍,要糖給糖,要錢給錢……土豪汗嘛,什麽沒有?
不過話說回來,該給的土豪汗康阿鬥都給了,孔聖公和胤礽要再打不下來,那可就是他們無能了……到時候,就別怪康阿鬥翻臉不認人。
上京皇城大政殿上,高坐在禦座上的“康阿鬥”這個時候笑吟吟看著分別坐在左右兩把交椅上的“諸葛聖公”和“胤武穆”,“聖公弟弟,二阿哥,妳們要的大炮、火槍、白糖、火藥、銀子、糧草都已經給妳們湊齊了……如果不夠,朕馬上下令從印度給妳們調!”
他說到這裏就停住了,然後便細細打量著“諸葛聖公”和“胤武穆”兩人的臉色,聖公壹臉憂郁,已經知道不好了。而胤礽則是壹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模樣……壹看就知道不是明君了!不是明君可不行啊,大蒙古的太子不能給他當,等他吃了敗仗就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