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歷史軍事

“崇禎元年夏,畿輔旱,赤地千裏。”——《明史·五行誌》。
……
這年頭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888章 【市井】

by 王梓鈞

2023-3-19 19:06

  “當當當當!”
  壹架載著蜂窩煤的人力板車,從城門口緩緩駛入,旁邊有夥計沿街敲鑼做宣傳。
  “蜂窩煤啰,蜂窩煤啰,價錢比大柴便宜,皇宮裏頭都在用咯!”
  “蜂窩煤啰……”
  隨著南京人口的持續增漲,柴禾價錢越來越貴,而且樹木也越砍越少。雖然南京多山多樹,但長此以往,也不是個辦法。
  歷史上,南京城到了清代中期,木柴漸漸跟不上城市發展需求。官府對此也懶得管,民間得自己想辦法,於是出現第壹家生活用煤商店,從此南京進入柴煤混用的時代。
  現在趙瀚得管啊,算上外地戶籍,南京城內外人口已有120萬。這是他定都南京造成的,必須想法子解決民生問題。
  於是就讓人研發蜂窩煤,並造出使用蜂窩煤的煤爐。
  煤炭來源也不愁,明末的安徽,已經遍地是煤礦,可走水路運來南京。
  明代甚至已經煉制焦煤和使用天然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就記述了焦煤的煉制過程,並點明焦煤可以用來冶煉礦石。
  天然氣則在四川用來煮鹽,名叫“井火”。
  早在宋代,四川的鹽礦井,就開始利用天然氣。元末明初,許多礦井的天然氣都耗盡了,森林資源也破壞嚴重,於是煤炭成為鹽業生產的主要燃料。
  其實用腦子好生想想,就知道大規模用柴地區,煤炭代替柴禾是遲早的事情。
  北宋的首都汴梁,已經是“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壹燃薪者”。全是燒煤炭,沒有壹家燒柴的!
  朱媺娖那副菩薩像已經畫好,給雇主送上門結了潤筆費。回來的時候,她正好遇到宣傳蜂窩煤的,那裏已經聚了不少人,朱媺娖好奇的走過去圍觀。
  “妳這什麽蜂窩煤,多少錢壹斤?”有百姓好奇問道。
  夥計笑著回答:“不論斤賣,論個數。壹文錢五個!”
  壹文錢五個蜂窩,其實並不便宜,今年南京的米價才4文壹斤。
  但跟柴禾比起來,就不算貴了。
  十多年前,南京柴價為1兩銀子30擔大柴,此時已經漲到1兩銀子25擔大柴。根據銀銅比價調整,大同朝廷最終把1兩銀子恒定為800文錢。也就是說,壹擔大柴就得花32文錢,都能買8斤大米了。(大柴就是木塊、樹枝之類,小柴則是稻桿、玉米桿等等。)
  “這多貴啊,能便宜點不?”
  “不貴,不貴,我這就燒給大夥兒看。”
  夥計從板車上搬下煤爐,先用柴草引火,再放蜂窩煤進去。
  夥計壹邊燃火,壹邊介紹:“燒這蜂窩煤不能急,得慢慢等著,火才能越燒越旺。用來燒開水、燒湯、熬粥是最劃算的,火燒得旺了,也能用來炒菜。以前燒炭,燒到壹半飯煮好了,沒燒完的炭都浪費了。用這種煤爐,可以把風蓋給蓋上,爐子裏就只剩陰火。這陰火燒得久,頭晚上的蜂窩煤,陰火能燒到第二天……”
  壹些百姓等不及,看著看著就走了。
  朱媺娖覺得這爐子頗有趣,站在那裏等炭火旺起來。
  夥計還在繼續介紹:“這炭有炭毒,得通風才行。前朝的北京人,有些忘了開窗,被炭毒給毒死的可不在少數。大夥得記清楚了,不管是燒蜂窩煤,還是燒別的石炭,壹定要開窗通風,毒死了人我們可不管。”
  有人來,有人走,始終保持三四十人圍在那裏。
  當蜂窩煤燒旺之後,終於有人想要買,夥計說:“我們的煤店開在城外,煤爐子也有賣……”
  欲購者打聽好地址,便去城外買爐子和蜂窩煤。
  隨著柴價越來越高,蜂窩煤肯定迅速傳開。今後的南京人燒水做飯,估計是柴煤混用,不著急的時候就燒蜂窩煤,著急的時候還是用柴禾。
  至於煤爐,現在有人買,今後多半自己仿制。
  隨著今後用蜂窩煤的百姓多,市場銷量起來了,價錢肯定還能再降,壹文錢6到10個蜂窩煤比較合理。這玩意兒還添加了黏土,可以用煤炭粉末來做,煤礦和工廠的煤粉屬於邊角料。
  朱媺娖來到城外的煤店,花十二文錢買了個煤爐,又要了50個蜂窩煤。
  店夥計問道:“客人是自己搬回去,還是我們派人送上門?”
  “送上門多少跑腿費?”朱媺娖問。
  “這要看遠近,還要看那附近買煤球的多不多,”店夥計說,“送到鼓樓壹帶,您買這點煤球和爐子,跑路費得收兩文錢。若是那邊的客人多,用大車壹並裝過去,收您半文錢就夠了。”
  朱媺娖說:“我住復成橋那邊。”
  店夥計琢磨道:“復成橋比鼓樓要遠些,這樣吧,還是收您兩文,再多送壹個蜂窩煤。這兩天新開張,東家說要賠本賺吆喝,才能多多招攬顧客。”
  立即有力工被叫來,把蜂窩煤和煤爐裝在籮筐裏,挑著擔子隨同朱媺娖回家。
  今後用煤的客戶多了,就沒有這麽費事,直接壹大車拉進城,然後挨家挨戶去送。若是商業競爭激烈,店家為了搶客戶,說不定還會免收配送費。
  復成橋位於紫禁城西邊,跨過壹條街道,再穿過壹條巷子,就能順著大街直抵西華門。
  很多官員住這邊,上朝和坐班都方便。
  “九姑娘回來啦?”巷子裏有個中年婦人打招呼。
  朱媺娖看了壹眼對方身後的小廝,點頭微笑:“宋家嬸子買東西呢?”
  中年婦人說:“府上有些物什不夠了,夫人叫我采買些回來。九姑娘買的什麽?黑乎乎的還有洞。”
  朱媺娖說:“蜂窩煤,也叫煤球,看著用起來很方便,就買回家裏試試。”
  “這頂好,頂好的。”中年婦人連連說道。
  朱媺娖說:“宋家嬸子的發釵漂亮,金燦燦的,還鑲著寶玉。”
  中年婦人頓時高興起來,偏頭顯示自己的發釵,笑著說:“我那不成器小兒子買的,這不前幾年小學畢業,托關系去做了皮貨學徒。這小兔崽子,讀書不頂用,做活卻很麻利,師父都誇他機靈。才做三年,學徒就出師咧。頭個月發的工錢,就給我買個簪子,也不曉得存著討老婆。銅的,藥玉,不值錢!”
  “那也不便宜,兒子孝順著呢。”朱媺娖說。
  中年婦人笑得更開心:“我那小兒子,腦子笨得很,也就剩孝順了。我在這府上多做幾年,多攢些錢,給他討媳婦,再把老房子翻修壹下。要是能活到六十,那就不幹了,回去抱孫子享福。”
  “嬸子身體硬朗,活到壹百歲都夠的。”朱媺娖說。
  中年婦人笑得合不攏嘴:“還是九姑娘會說話,不說活壹百歲,能活到七十歲,那是睡著了都笑醒。”
  “當當當!”
  “磨剪子,磨菜刀……”
  壹個中年男子背著竹簍,沿著小巷呼喊著走來。
  朱媺娖與那婦人告別,招呼道:“磨刀剪的,妳來壹下!”
  推開院門,負責灑掃的侍女迎過來:“九姑娘不是送畫嗎?怎買這麽多黑球回家?”
  “用來燒的,”朱媺娖說,“仇婆婆抱怨菜刀鈍了不好切,這磨刀剪的來了,妳把家裏的刀剪都拿出來。”
  “好嘞。”侍女壹蹦壹跳跑去拿東西。
  朱慈炤的妻子也聞聲過來,又把燒飯婆子叫上,壹起研究如何用蜂窩煤燒水。
  忙了壹通,朱媺娖坐在秋千上,這秋千是朱慈烺弄的。
  天氣稍微有些熱,不過院子裏有風,朱媺娖悠哉哉蕩著秋千,這初夏的時光也變得愜意起來。
  “小姐,我來推妳。”侍女不知何時來到身邊。
  朱媺娖笑道:“別推,我自己隨便坐坐,妳推起來肯定玩出壹身汗。”
  侍女名叫鄭淑慧,朱媺娖呼她慧兒。是城裏的小門小戶出身,小學沒讀完就輟學了,在家幫忙做了幾年家務,便應聘到這裏當侍女。
  “小姐,我的婚期定好了,九月初二。”慧兒輕搖著秋千說。
  朱媺娖道:“那可要恭喜,到時候送妳禮物。”
  慧兒說:“婆家那邊說好了,成親以後,還是在這裏做工,但晚上不能在這裏住。每天我早些來,天色擦黑了就回夫家。”
  “不礙事的,”朱媺娖開玩笑說,“我還能省些飯錢。對了,妳那未婚夫,就是去年說的那個?”
  慧兒點頭:“嗯,在眼鏡行做事。他可能耐了,能寫會算,有小學畢業證。欽天院有位先生,寫了壹本《鏡史》,專門教怎麽做眼鏡。我那口子,自己照著書學,眼鏡做得又快又好,能給東家省很多錢。東家和掌櫃都誇他,還讓他做了大師傅。十六歲的大師傅,在這南京城可少見得很。”
  “還沒嫁過去呢,就是妳那口子了?”朱媺娖揶揄道。
  慧兒臉紅著說:“反正再過兩三個月就成親。”
  “咚咚咚咚!”
  慧兒放開秋千,邊跑邊說:“我去開門。”
  院門打開,有男有女。
  壹個女官,帶著幾個侍衛,還有個禮部官員,甚至還跟著媒婆。
  朱媺娖看著作為禮物的兩只大鵝,稍微楞了楞,很快就反應過來,這是皇家上門來提親的。
  家裏就自己壹個沒出嫁的姑娘……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