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关闭

席卷天下

榮譽與忠誠

歷史軍事

“逃啊!!!”
數千之眾鼠攛狼奔,誰都顧不上誰。
他們是什麽人?在很久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456章 先南後北

席卷天下 by 榮譽與忠誠

2019-4-3 18:25

  漢國有登記造冊的人口數量是五百萬出頭,那是包含青州、徐州、兗州局部、豫州局部、遼東郡局部、冀州局部的數字,沒有將近期占領的地盤人口算進去。
  五百萬是將晉人以及歸化的胡人算進去,歸化胡人有將近四十萬,余下則是漢家苗裔,這個數字沒有將奴隸算進去,算上奴隸漢國的總人口該是接近七百六十萬。
  未來的很長壹段時間裏,漢國不會只針對青州和徐州著重發展,勢必要對全面占領了的兗州進行建設,以最快的速度來恢復中原的元氣。
  若是將那些沒有統計的地方算進去,漢國該是能夠再增加兩三百萬的人口,堪堪是接近千萬的數量,對於壹個建立僅是六年的國家來講,壹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可以說非常之迅速。
  光是擁有人口而沒有建設無法得到國力的增漲,那麽恢復各地的農業就是首要。
  農業牽扯到的事項非常多,去荒成田只是第壹步,灌溉系統的重新梳理才是重中之重,要不種子種下去而沒有水源莊稼也活不成。這樣壹來的話,重新對壹些灌溉水系進行修復就成了先期的必做之事。
  恢復農業只是壹方面,農耕是出產,有了物品還得互通有無,使各種產出得到流通,也是為國家貢獻稅收。
  “青州各地沒有遭受胡人暴動的太大影響,只是近期在鄉勞動的皆是老弱和婦孺,復蘇的速度呈現急速下降趨勢。”桑虞管的是內部的生產規劃和監控,對壹些數據了如指掌,他說:“我們本來計劃只是大舉用兵壹年,臣的意見是壓下國內胡人暴起之後,使勞動力回歸家鄉。”
  漢元朔二年的時候,漢國進行了三次大征兵,第壹次征募二十萬,第二次征募三十萬,第三次征募了十五萬。三次的征兵抽掉了民間大量的青壯,征募的還是那壹批最先納入漢國治下的人,對民間的生產體系確實是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現在漢國的版圖壹再增加,實際上不止是有青州和徐州這兩個完整的州,兗州也是得到全面光復。
  在豫州方面,有部分的疆土是被東晉小朝廷所控制,不過漢國卻掌握了十分之八。
  冀州因為是壹直在拉鋸的關系,以河間郡和渤海郡為界,北邊是胡人掌控,南邊則為漢國所有。
  新壹年攻下的疆土沒有計算什麽人口,更是別想從中得到什麽產出,相反是會壹再耗費國力進去。
  目前漢軍的總數量非常龐大,元朔二年新征的六十五萬新軍,之前原有的十四萬野戰兵團,仆從軍以及奴隸軍的接近四十萬,再加上近期收納和整編的三十余萬,總兵力差不多是壹百五十萬。
  “國內逐漸穩固,釋放兵力回歸鄉野本是在計劃之中。”紀昌是左丞相,漢國沒有任命太尉,更沒有大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左丞相被分管了軍務,他也就有權對軍方的事務進行發言:“北伐兵團的本部是十四萬,又有當地收編的青壯,這壹邊的兵力數量不受限制。元朔二年新征的六十五萬,臣的意見是保留十萬作為地方郡縣兵,其余歸鄉。仆從軍以及奴隸軍撤銷編制,不再接納非我族類。”
  紀昌沒有提到原有的野戰兵團,早先的野戰兵團是在征戰過程中不斷損員,到元朔三年的時候僅是剩下八萬的建制。
  漢國壹直沒有邊軍這個體系,那是漢國的國境線還沒有穩定下來,再則是現在為漢國的開拓時期,不是劃線固防的節點,邊軍的存在屬於沒有必要,必須要有的是野戰兵團。
  後面紀昌就提到了野戰兵團,他說:“除開北伐兵團之外,將野戰兵團的數量維持在二十五萬是壹個合適的數字。”
  漢軍的野戰兵團就真的是主戰兵團,壹再改制之下已經確認壹點,伍、什、隊、屯、曲的建制不變,該是有多少戰兵就是多少,到了五千人為壹部的時候,步軍壹部是四千二百戰兵,八百為輔兵,那麽就不再是每壹名戰兵都有壹名隨身輔兵,變成了擁有專門的輜重兵和服務兵種。騎軍因為比較特殊的關系,壹部五千騎兵的同時,除開輕騎之外的其余騎兵兵種相應輔助騎手依然保留。
  按照二十五萬野戰兵團的數字。步軍占到的數量該是有十五萬,要是再算上附屬建制,其實步軍就是擁有接近三萬的非直接參戰兵員。騎軍的數量則有十萬,七萬為輕騎,兩萬突騎兵,壹萬甲騎具裝,那麽騎軍擁有的輔助騎手有七萬之多。總體算起來擁有人員的總數量還是有三十二萬之多。
  漢軍的軍制將對民夫的依賴完全消除,那麽漢國的徭役政策就不再存在“更卒”那麽壹說。
  所謂的更卒,就是徭役中的壹個壹年需要服役三個月的民兵。更卒與正卒是西漢和東漢時期的兵力來源。
  西漢因為與匈奴進行了壹百三十余年的戰爭,全國適齡男子幾乎全部擁有當兵的經歷,然而西漢的脫產士兵的數量,也就是正卒的數量最多的時候也就不到五萬的樣子。
  東漢對外戰爭是采取邊軍為主力,征調良家子補充和擴編軍隊數量,那麽邊軍其實也是以服徭役的更卒為主,導致東漢的正卒只有八校,分為南軍和北軍。壹校從壹千人到三千人不等,還雇傭了相當數量的南匈奴人、烏丸人、鮮卑人。
  劉彥領導下的漢國沒有了更卒,那是在為軍隊的近壹步改制做基礎,比如野戰兵團的士卒被選鋒之後進入某個建制,登記造冊的時候會獲得多少數量的田地,田地就是給予士兵的軍餉,那麽就有了府兵制的影子。
  戰兵除開在加入軍隊後可以獲得田地,他們立功之後還會成為二十等爵的利益既得者。二十等爵的每壹級都會有相應的賞賜,註定了軍方在國家向外開拓時會是最大的受益者,使軍隊對外征戰保持熱情,說白了就是劉彥在打造壹直向外擴張的基礎。
  從文官的角度出發,他們並不希望利益被軍方占去大頭,不過現在還沒有純粹的文官,講求的是下馬能為官上馬可為將,文官和武將的是有分歧,但是雙方的矛盾並不尖銳。
  “北伐的事情交給北伐兵團。”劉彥現在重視的方向已經逐漸轉到南邊,他問:“關於南征事宜,眾卿可以各抒己見。”
  隨著石虎主力壹再避戰,北線的戰事長久化已經可以確認,冉閔殺入了廣平郡,下壹步就是對河南地動手,接下來面對的不會只是石碣趙軍這壹批胡人,壹旦石碣趙國真的將幽州轉交給慕容燕國,後面呂泰兵團會被抽調南下,北伐兵團對上的就是石碣為首的石碣趙軍和慕容鮮卑為首的慕容燕軍。
  呂泰兵團南下是必然的事情,他這壹支部隊屬於野戰兵團建制,對南邊動手是野戰兵團的事,那麽怎麽能夠讓呂泰兵團缺席。
  “要南征之前必要先造勢。”紀昌是瞇著眼睛,說道:“王上講求民族大義,使中原遺民無不以簞食壺漿方式迎接我軍。南方三四百萬人,有百萬眾是在永嘉之亂後南逃,大漢痛擊胡虜使他們心有戚戚焉……”
  要是按照史料的記載,東吳末期的人口數量是有二百五十萬人左右,這個數據沒有將諸越和諸蠻算進去。東吳時期到“衣冠南渡”之前,有發生過多次的戰亂,不過波及的範圍並不廣,保守估計人口該是增漲到三百萬左右。西晉崩潰有了東晉小朝廷,由中原逃到長江以南的人粗略估計有百萬人,那麽東晉小朝廷治下擁有的人口籠統來講差不多就是四百萬。
  “心有戚戚焉?”桑虞並不是要反駁紀昌,他嬉笑著說:“該是羞愧多過於欣喜。”
  紀昌只是看壹眼桑虞並不搭話,向著劉彥繼續說:“可以爭取到壹定的民心為大漢所用。”
  劉彥倒是比較傾向於桑虞所說的話,南逃的北方世家與長江以南本土的世家壹直都在競爭,是以南方本土世家被南逃的北方世家壓制形成定居。南逃的北方世家對新生漢國不斷戰勝胡人不會感到欣喜,甚至可能生出壹種憤懣的情緒,那麽從近期東晉小朝廷再次上躥下跳判斷出來結果。
  東晉小朝廷有立誌北伐的人,更多是被胡人打怕了的懦夫。立誌北伐也是真的付之行動的那批人,現在是死的死,沒死的大多歸於劉彥,更多是陷入難以掙脫的內訌泥潭。
  “庾翼北上了。”呂議說話的時候先是看了紀昌壹眼,後面低下頭:“庾翼是帶著家族中的第三代北上,暫時落腳在瑯琊石刻那邊。”
  庾翼的北上很轟動,壹開始還只是庾翼帶著孫子輩,少不得是必要的家族護衛之類。他們在抵達長江邊上之前,匯集了不少家族。準備隨庾翼北上的家族之中,不乏有壹些壹線和二線的世家,與庾氏壹族不同的是這些世家北上的不完全是年輕壹輩,甚至是有當代家主。
  “除庾公外,不過是壹幫墻頭草。”桑虞像是有些不屑地說:“眼見大漢即將大部光復中原,不乏有攜帶地契要返土歸鄉的家夥。”
  帶著地契從長江以南北上的家族真心不少,過去的幾年漢國地方官府就遭遇到很多。那些人拿著某塊土地的地契找上官府,用著各種各樣的態度想要物歸原主,給地方官府造成很大的難題。
  說難題,那是壹些拿著地契的人,他們手裏的地契占地之大著實有些可怕,還都是適合耕種的土地。
  漢軍解放壹地,絕大部分的土地當然是由於石碣趙國的政策處於荒蕪狀態,卻也缺少不了有人耕種的地方,沒有解決豪強之前土地上面沒有什麽改變,到了元朔三年階段大部分土地是歸於國有,壹些土地賞賜給了有功之人。
  地方官府遭遇的難題很多,最大的麻煩是易於耕種的土地基本獎賞給了有功之人,土地的主人在軍中搏殺賣命,為其耕作的主力軍是家屬奴隸或是官署奴隸,等於是產出階段。土地已經有了新主人,卻有舊主拿著地契來請求物歸原主。地方官府從新主人手裏剝奪屬於沒可能,舊主人卻有地契,陷入了兩難。
  桑虞在豫州那邊處理最多的就是關於土地歸屬問題。
  豫州離東晉小朝廷足夠近,漢國講民族觀念的前提下是不限制自認為漢家苗裔的人歸鄉,東晉小朝廷控制時期更不缺少南方的人北上。
  桑虞親到豫州,少不得是要接觸的南方世家,有些世家很識時務,有些世家卻是故意刁難,不管是以什麽態度卻都被他壹刀切,也就是甭管土地事前有沒有主人,疆域已經歸於漢國所有,壹切都由漢國這邊說了算。
  “誰流的汗水與鮮血?”桑虞態度強硬地說:“依照臣的意見,識時務者可以得到適當的補償,余者……呵呵!”
  劉彥分得清自己人與非自己人的區別,他的胸懷很博大,卻難以不分親疏和遠近,無聲地點頭表露自己的態度。
  任何勢力的崛起都代表著壹次新的洗牌,屁股坐在什麽陣營就該保證自己人的利益,漢國的國策早就確定下來,參與進來的人可以分享利益,沒有付出的人能滾多遠算是多遠。
  國家掌握絕大多數的土地,是壹種必要的手段也是迫不得已,土地會慢慢向民間持有轉移,但是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只會賞賜給有功之人,免得赴曾經秦帝國因為沒有足夠土地封賞而使軍民崩潰的覆轍。
  “庾公北上,寡人少不得是要與之壹見。”劉彥還是比較清楚庾氏壹族在長江以南的力量,他盡量用輕松的語氣說:“若是庾公想要重得中原的家產,寡人還是願意點頭的。”
  壹句話讓在場的人都是輕笑起來,他們知道劉彥那句話是什麽意思,庾氏壹族作為曾經長江以南的第壹門閥,現階段是呈現沒落階段,可是瘦死的駱駝依然比馬大,要是有庾氏壹族的投奔,漢軍南征必定會輕松上非常多,那麽再加壹個分享利益的人也沒有什麽。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