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廚

二子從周

歷史軍事

大宋皇祐四年,壬辰。 西蜀王小波李順起義已經過去五十七年,盜販茶鹽的現象又重新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六百八十九章 國家預算

蘇廚 by 二子從周

2021-7-9 21:48

  中牟地處宋皇室西行鞏縣,拜祭皇陵時的必經之路,如今正在大造衛星城。
  每當皇室途經中牟祭祀宋陵,都要以上公之禮,順路瞻拜漢代中牟縣令魯恭的祠廟。
  據《後漢書·魯恭傳》講,建初七年,陳留郡其他地方,發生蟲害傷害莊稼,即使中牟的地和別縣的土地犬牙交錯,但蟲害並不傷害中牟縣的莊稼。
  河南尹袁安覺得不可信,派人去調查。
  魯恭親自陪同官員到地頭考察,走累坐在桑樹下休息。
  有壹只野雞飛過,正好旁邊有個小孩,去調查的官員問小孩:“妳怎麽不去抓野雞呢?”
  小孩回答:“現在是野雞孵化、餵養小野雞的季節,不能抓。”
  官員起身和魯恭告別:“我之所以來此,是想調查妳怎麽當官的。聞蟲害不傷害妳縣的莊稼,似乎禽獸、害蟲也受到‘教化’。”
  “教化”禽獸和害蟲,當然是不可信的,蘇油覺得即便真發生這樣的現象,也大概率是保護良好生態的結果。
  宋室借尊崇“魯恭之仁”,發揮壹番,標榜皇帝盛德而已。
  但是蘇油的“善政”,也的確啟發了不少的有識之士的思考,讓他們就像看到海洋館那般,眼前壹亮。
  春節期間的玉津園,日接待遊客上萬人,壹個月下來,收入四萬貫。
  趙頊親口壹百文壹人的觀賞費,明顯低估了汴京人民的消費能力,不過將大朝會的開銷賺了回來,趙頊為自己的英明決策感到非常開心。
  但是趙頊賺得不是最多的。
  蘇油在玉津園後門開設了小吃壹條街,在這條街上,人均消費可不止壹百文這個數。
  賺到錢的,是車馬行,保甲戶,小商販……
  道路修好了,車馬提速了,舒適了,來玉津園的人,除了汴京人,還有中牟,尉氏,東明,陳留……
  開封府收取市場管理費,公屋租金,都不老少。
  就連汴京城裏侍女們最感謝的公共廁所,上廁所收壹筆,賣糞收壹筆,都是不少的進賬。
  說到這裏蘇油就忍不住腹誹,汴京城公屋的租金,給趙頊按照慣例,減免了三天,這筆錢可不小!
  痛並快樂著,壹個月下來大事沒有,但是也夠蘇油忙活的。
  人多了事情就多,打架鬥毆的,喝醉趟大街上的,各種丟東西的,各種丟人的……
  真的是丟人,丟媳婦的,丟老公的,丟爹媽小孩的……
  鄭州的鞭炮越做越響,禮花越放越高,就連元夜觀燈,趙頊點名要蘇油陪同,都被蘇油堅決拒絕——臣要以身作則,在汴京城頭火鋪望樓上蹲點,防備火情。
  整個汴京城,說白了就是壹大堆架好的木頭,這特麽太嚇人了!
  提心吊膽地過了十五,又該打春牛祭龍王驅旱魃乞水等壹系列活動了。
  本來蘇油想讓梁彥明代勞的,結果老百姓們不樂意了,蘇油又只好貼出大字報“辟謠”,說開封府從來沒有這種考慮,農事乃天下首重之務,蘇少保肯定會親力親為。
  正月二十,開封府前頭釋放的少年們,被父兄們押著重新回到了府衙。
  壹個不少,不用懷疑,這又將成為壹項傳說。
  蘇油這次終於出面了,好生勸慰了少年們不要啃老,將他們分派到軍巡院當臨時工,平日裏巡行視察,維持治安衛生,打探消息,了解市民疾苦和迫切需求,能不能解決先不說,發現問題就必須匯報。
  到此,蘇油將汴京城的消息網建設完備,這幫少年,就是用來監督市井胥吏,防止他們欺壓百姓的。
  元月未盡,蘇油便開始上班了。
  除了督促灌溉,還要準備鼓勵耕種棉花。
  開封府年前調整了農業生產品種,讓擁有水澆地的百姓們種冬麥。
  冬麥的播種期是十月,收獲期是四五月,如此可以接小麥茬或在小麥行中套種棉花,播種期為四月下旬五月上旬,采摘期都在九月,可以保證不空地。
  不過這樣弄就得施肥,而且第二年就得換種豆子油菜,或者直接休耕。
  今年的旱情已經有了苗頭,故老相傳,開封府要在往年遇到今年的氣候,那就算完蛋了,起碼減產壹半,常平倉都得開倉放糧。
  可今年居然還好,新渠舊渠,被蘇油大力修整壹直沒斷,靠水車之力,硬是給扛住了。有農戶竟然偷偷在家裏給蘇油立起了生祠。
  天子腳下,嚴禁此類的封建迷信,蘇油發文給各縣衙門,組織教育,發現壹起,嚴肅處理壹起。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快老百姓們將蘇油的名字換成了龍王三太子,這下就是蘇油都沒有辦法了。
  特麽百姓們祭祀的龍王三太子竟然是涇河龍王三太子,離汴京城上千裏!
  民間傳說涇河龍王是小蘇少保的鐵哥們,天下水族是壹家,所以涇河龍王給水族們打完招呼後,有小蘇少保的地方,就不會鬧水旱災。
  所以拜誰都是壹樣的。
  蘇油接到下頭的奏報,也不由得哭笑不得,特麽這股聰明勁兒,用到努力發展生產上多好!
  汴京扛得住,河北就有些危險,從去年秋天開始出蝗,然後從秋天到現在,沒有下過雨!春播已經迫不及待,墑情卻不行!
  京中各路議論紛紛,蘇油嚴控司天監,不許胡亂言論。
  熙寧五年那壹回,司天監靈臺郎亢瑛言:“天久陰,星失度,宜罷免王安石。”趙頊害怕得不行,“以瑛狀付中書。”
  王安石對付政敵的手段,壹般就是外放,處理方法還不算激烈。
  唯獨那壹次,“遂謁告,詔刺配英州牢城。”
  刺配!這不是壹般的重罪,司天監眾人可得吸取教訓,不準瞎跳。
  朝堂上,王安石的把控力達到了巔峰。
  辛未,發常平米賑河陽饑民。癸未,詔三司歲會天下財用出入之數以聞。
  國家統計預算工作,從老張當任三司使之前,就有名臣已經提出過,要求國家“量入為出”。
  當時也進行過幾次國家歲入的統計工作,但是因為技術手段的限制,以及收入構成的復雜性,導致了無法每年施行。
  隨著大宋歷任三司使——張方平,趙抃,唐介,薛向……壹代代人的共同努力,大宋基本建立起了相對完備的制度。
  加上四通商號和皇宋銀行的實踐,大宋熙寧七年,年度國家預算制度的確立,終於提上了議事日程。
  大宋的財政制度發展到如今,大體分為三級,兩類。
  三級就是中央計司,地方路轉運司,州縣。兩類則分為“系省”和“不系省”,即類似後世國稅和地稅。
  但是與國策相適應,所謂“守內虛外”,大宋的財政制度,也就變成了“聚兵京師,外州無留財,天下之用悉出三司,諸州除計度經費外,凡金帛送闕下。”
  這是壹種統收統支的財政政策,所以地方上的“約度”,就非常考驗官員們的智慧了。
  約度,就是地方上根據年度決算報表,做出預算報表,和中央商定壹個大家都能夠接受的額度,之後每月向三司申報月帳,每月結算。
  其色目,大的有金、銀、錢、帛、糧、草六類。
  每月每壹項收入之下,要註明收入時間,本州是否已經支用,中書按月統計成總賬冊,監督國家預算執行情況。
  宋人已經考慮得非常周道了,比如諸色課例,也就是工商稅,這部分是歸國稅,地方無權支使。
  地方占用稅收,只能農稅,而且只能是農稅中的壹部分。
  其余的剩余財物,三司可以直接行文全部上收,也可以收取壹部分,剩下的留給地方調配,彌補部分地方用度不足。
  從理論上講,這套制度已經非常先進了,關鍵是執行起來有些難。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