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廚

二子從周

歷史軍事

大宋皇祐四年,壬辰。 西蜀王小波李順起義已經過去五十七年,盜販茶鹽的現象又重新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千壹百五十二章 四代三家

蘇廚 by 二子從周

2021-7-9 21:49

  吃過飯,石薇帶著觀兒去沐浴,張麒進來,送來了壹套衣服,除了內衣,還包括壹件粉青薄呢子背刺石榴花兒的直襟背屯,兩下擺開紋繡著牡丹花;壹條青緞裙桐女裙兒;壹條暗竹紋華閃錦披風;另外還有壹套小巧的白玉頭面。
  蘇油拍了拍腦門:“這家裏還就得靠綠箬置辦這些,這可真是救了命了!”
  張麒笑道:“這是綠箬用自己的壹些舊衣臨時改的,她現在也穿不了這麽鮮的衣服,放著也可惜了。”
  蘇油也笑:“還得手藝好,這麽快就能改出來。”
  張麒說道:“用縫紉機還能不快?綠箬說了,先穿著,改日再給觀兒重新置辦幾套純女紅的。”
  等到石薇帶著洗得臉蛋紅撲撲的觀兒出來,換上了這壹身,不由得稱贊道:“好漂亮的小女孩,嬸嬸家裏就倆男娃,淘氣得不行,還是女娃漂亮乖巧討人喜歡。”
  蘇油點頭:“的確不錯,走吧觀兒,大叔帶妳去壹個地方。”
  石薇疑惑道:“這麽晚了還去哪裏?”
  蘇油說道:“我帶觀兒去壹趟可貞堂。”
  扁罐和王彥弼也從書房裏跑了出來:“我們也去!”
  蘇油想了壹下:“走吧,那就壹起去,順便看看妳們那些位大哥哥。”
  可貞堂裏邊還拘著壹大群呢,現在的可貞堂,已經具備了非常大的規模,加上外圍的相關產業,這裏形成了壹個文化社區。
  當時小妹將可貞堂買在郊區,就是貪圖地價便宜,地方大,可如今這裏卻成了大宋的頂級地塊。
  好在蘇陳兩家當年就預先夾出了河灣壹帶兩百多畝地,本來被小妹打造成大花園,結果書越來越多,蘇油幹脆將這片河灣全部買了下來,臨河壹面修了壹個碼頭,用水泥柱起了壹排吊腳柱子,柱子上鋪了預制板,修出了壹溜吊腳樓,將兩百多畝地全部包在了裏邊。
  中間大花園裏,壹棟樓接壹棟樓的造起來,最終形成了壹個巨大的學院式建築群。
  這裏是大宋藏書最豐富的地方,哪怕天子密閣都不能比。
  密閣的書籍珍貴是珍貴,但是光論數量,這裏的書籍是密閣的好幾倍。
  除此之外還有博物館,裏邊收藏著豐富多彩的文物。
  這裏的職員有上百人,分別工作在印書坊;文物鑒定,修繕,收購坊;供學子借書還書的圖書館;文物陳列展覽館,還有研究所,大禮堂,後勤處,膳堂,安保處……
  汴京可貞堂,已經成了全大宋讀書人的文化聖殿。
  因此蘇邁他們住在這裏,還真是什麽都不缺,可以專心致誌地攻讀復習。
  蘇油也忙,只能偶爾來看望他們,倒是陳昭明和小妹壹直住在這裏,經常和他們探討學問。
  如今的蘇家,真敢說自己是大宋壹等壹的士大夫家族,除了高官,著名文化偶像外,海量的收藏,也是底氣之壹。
  蘇邁他們被關在壹棟小樓裏,王珪和邢恕到底不太放心,壹人派了壹個仆人伺候這群少爺們,每日就負責端茶送水,送換洗衣服。
  好在蘇邁壹群人本身就喜歡這個,躲在小樓裏攻讀詩書,休息的時候偶爾出去散散步,射射箭,大多數時候就是吟詩聯句,壹點都不覺得寂寞和無聊。
  蘇油也懶得考較他們的學問,每次過來關心的是生活,尤其是年紀最小的蘇遲和韓嘉彥。
  王仲煜和邢居對蘇油是感激和敬仰的,自己父親對少傅幹了些什麽事兒,他們其實也是隱隱約約知道壹些。
  可是蘇油非但不計前嫌,就跟沒事人壹樣同意他們到這裏來,還反過來擔心他們心裏有什麽包袱,特意開解,說是什麽都不要想,努力拼搏拿進士才是正經,讓兩人對少傅的胸襟感佩莫名。
  幾個人裏邊,蘇油也大致知道他們的水平。
  第壹的不是劉正夫,反而是福建子——黃裳。
  黃裳學問基本功之紮實,蘇油在大宋只見過三個人有這水平——劉攽,司馬光,王安石。
  這讓蘇油對福建路的文化教育水平嘆為觀止。
  福建路的士子學問雖然不錯,但是有個大毛病,那就是讀書有針對性,主要是為了科舉,作為出仕之路的打門錘。
  這也是北方士大夫家族,關洛學派,蜀中學派鄙夷他們的地方,讀書不求明道,不求真我,那就是落了下乘。
  但是卻也不得不承認,人家科考占據的名額就是多,名次就是好。
  而黃裳和其它福建路士子有所不同,是真夠學問,尤其是對道家經典,那是非常熟悉。
  據說此子幼年時,隨壹老道在冠豸山修行道法,十二歲才被接回家中,六年之後,被譽為“福建文魁”。
  第二才是劉正夫,太學學霸,和黃裳不同的是,兩人壹個氣質近道,謙隱;壹個卻是範仲淹的隱形門徒,胸懷天下,壹心報國。
  接下來蘇遲,韓粹彥,韓嘉彥,王仲煜,邢居。
  這幾人屬於壹個檔次,要不就是師從大儒,要不就是世家家學,算是旗鼓相當。
  反倒是蘇邁,雖然年紀最大,但是排名最後。
  攤著個“我願兒孫愚且魯”的不靠譜爹,能夠自行生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已經相當不錯了。
  當然這只是蘇油對他們學問的排名,具體考試能拿到什麽名次,那是真說不好。
  鼓勵了幾人壹番,順便教育扁罐和王彥弼要向幾個大哥哥學習之後,蘇油才從樓裏出來,帶著他們朝壹棟獨立的藏書樓走去。
  路上,蘇油問觀兒:“觀兒,妳在京中還有親戚,對吧?”
  觀兒點頭:“嗯,還有個姑姑。”
  蘇油點頭:“燕國公宋宣獻,娶得是妳曾祖的女兒是吧?”
  觀兒說道:“對,先是二姑婆嫁到宋家,後來三姑也嫁到了宋家。”
  來到樓前,蘇油將大門推開,帶著孩子們走了進去。
  大樓裏全是書櫃,書櫃上擺滿了書籍。
  蘇油說道:“觀兒,這裏的書,全部是妳曾祖的收藏,幾乎每壹本上,都有妳曾祖留下的批註。”
  “啊?”觀兒大驚:“曾祖曾經收集了這麽多的書籍?”
  蘇油點頭:“妳曾祖,是大宋著名的書家,他的女兒,也就是妳二姑婆,嫁給了我大宋博通經史百家,文章為壹時所尚的文學家宋綬。”
  “後來妳二姑爺也成了我大宋的燕國公,他同樣也是嗜書如命的藏書家。”
  “妳曾祖逝世之前,將自己的藏書,盡數贈與了他。”
  “妳二姑爺爺還是著名的書法家,法度森嚴,實傳鐘繇、張芝古學。當時傾朝學之,號稱‘朝體’。”
  “這些書籍裏邊,同樣有妳二姑爺爺的珍貴批註。”
  “後來妳二姑爺爺去世,便將這些書傳給妳的三姑爺宋敏求。”
  “到了這個時候,這些藏書已經多達三萬多卷,妳三姑爺幾乎全部通讀過,也成為了大宋的學問家,朝士有不明之處,必向妳三姑爺請教。”
  “這些書裏邊,除了妳曾祖的,宋家的,還有宋家的外家楊家的,實際上是四世三家的總和。”
  “妳三姑爺和我性情相近,藏書唯謹,總要繕寫別本,以備出入。他酷好唐詩,這裏邊,收羅唐人詩集、先人手跡與四朝賜劄尤多。”
  “而且他學問精慎,曾雲‘校書如掃塵,隨校隨有。’因此宋家的書藏,到了妳三姑爺這裏,用我族兄的話說,是‘最號精密’。”
  “妳三姑爺也樂於借書給他人,居於春明坊時,士大夫中喜愛讀書之人,多願居往其側,以方便借閱其藏書,致使周圍地價大昂。”
  “之前我們就有過關於書籍的合作,可貞堂翻刻了妳三姑爺的大量收藏。只求能讓更多的士人讀到。”
  “我們將翻刻的書籍贈送給了妳三姑爺壹套,他看過之後,非常滿意。”
  “去年他去世了,臨去之前叮囑子孫,說可貞堂藏、校、印、行,皆有成法,於是大公無私地將他的藏書真本,盡數贈與了可貞堂。”
  “觀兒,這裏的所有書籍,就是妳的曾祖,姑爺爺,姑爺,幾代人為了華夏文明遞序傳承,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