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关闭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98章 四海升平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2

  “主公。”見劉備親臨,工匠紛紛趕來見禮。
  “各自忙碌,無需顧及。”劉備笑道。
  “喏。”工匠便又紛紛自去。各自忙碌不提。
  關城依山而建。取水乃是關鍵。懸溜瀑布,阪上溪水,皆入溝渠。而後逐級下浹。又建天車、翻車引水。廣立水塔,存以備用。
  下水管網的修造,匠人亦推陳出新。乃是就地建模,造龍窯壹次燒成。換而言之,在預先規劃的管網路徑上,開挖溝槽,就地和泥,塑造陶管泥坯。而後建成龍窯,當場燒造。龍窯之所以得名,正因窯長。後世發現的最長龍窯遺跡,位於景德鎮南窯遺址,總長達三十四丈余(78.8米)。
  如今石炭足備,薊王又下令,不惜工本。匠人們索性將硬陶水管及埋設溝槽,壹體燒造。如此壹來,只需在管網交叉處,另造分水閥門,便可暢通無阻,又斷無滲漏。
  不得不說。此舉當真……匠心獨運。直令人嘆為觀止。至於所費石炭,比起節省的人工成本,就時下而言,足可忽略不計。止回閥可裝可不裝。水借山勢,壹瀉千裏,如何能反灌。除非水漫金山。
  嗯,不可不防。裝吧。
  “喏!”薊王向來以備不虞,匠人自當領命。
  壹體燒造,萬壹斷裂,又當如何修補?
  幾位匠師,互相看過。便有人出列答道:主公讓我等不惜工本,故摻入頗多銅鐵礦粉。燒造的十分堅固。且行雨汙分流。清水管與汙水管,各行其道,並無交錯。埋藏管網之溝槽,亦被燒成硬陶,便有滲露,亦無從浸泡地基,乃至下陷。再者說來,除非隴山震裂,否則水管斷不會先裂。萬壹……偶有破損,修補亦不難。鋦匠足可補全。
  劉備欣然點頭。
  後世唯經驗論者,時常質疑夏朝的存在。言,未有充足證據證明,夏朝真的存在過。我們的歷史,當從商代算起,於是將上下五千年,縮減為三千五百年。支持者甚眾。劉備有時候覺得,嚴謹的考古學家,或認死理的老學究們,如此著想,可以理解。因為嚴謹的科學研究,不可帶入過多的想象空間。然而,普通吃瓜群眾,也這麽想。劉備便有些難以理解。
  假若,我們真就和古希臘同時開局,為何到漢朝時,西方文明被我們甩開壹千年。大小城主還在奴隸城邦裏,喋喋不休時,我們已分邦立國,天下壹統。同線起跑,怎麽就跑輸了呢。
  只有壹個可能,我們開局早。
  對不對。
  把我們的開局時間,前移千五百年,是不是壹切都合理了。
  又有人問。既然我們開局早,怎麽反而落後了呢。因為跑著跑著,我們發現:羈絆太多。總有觀眾赤身裸體沖入場中,糾纏不放,各種簽名拍照,還要愛的抱抱。揮之不去,掙之不脫,又不厭其煩。與其‘求放過’,不如……合體吧!
  於是。將所有入場觀眾,合體之後,我們這才輕裝前行。所幸,我們早跑了壹千五百年。沒有落後太多。還有奮起直追,率先撞線的機會。且勝利的曙光似已初露。
  若不先合體,又會怎樣。不妨看看現在的歐洲。當然,也很好。可若換成個統壹如我的歐洲,又該多強大。
  所以。或早或晚,或前或後,殊途同歸。融合壹統,大勢所趨。
  言歸正傳。
  “此策,何人所獻?”劉備手指下水管網言道。
  “乃我等,合力想出。”便有匠師,近前答道。劉備識得,此匠,便是先前重金鍛造麻鋼鏟之人。
  “皆(民)爵升壹級。各賜錢壹萬。”
  “謝主公!”眾匠師大喜。
  “以後再營城,當以此例。”
  “喏!”
  正說著,便有客入場。
  “拜見薊王。”盈盈下拜者,正是許師與盧氏。
  “二位免禮。”劉備和煦壹笑:“外出冬狩,未能相迎。失禮之處,還望見諒。”
  “王上日理萬機,今天得見‘天顏’,已是三生有幸。”盧氏出口成章。‘天顏’二字,乃出趙長君所著《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群臣拜舞天顏舒,我王何憂能不移。”之句。
  趙曄,字長君。會稽人氏。早年為縣吏,奉檄迎督郵,恥於斯役,棄官去資中,拜經學大師杜撫為師,學習“韓詩”。壹去二十載,音訊全無,家人誤以為亡故他鄉。回鄉後,閉門著述,寫就《詩細》、《歷神淵》和《吳越春秋》,後蔡邕到會稽,讀其《詩細》、《歷神淵》,以為優於《論衡》。
  “既曾拜讀趙長君之詩,二位必是開明女子。古羌舊習,當可棄也。”劉備笑道。
  “此乃女豪之命,不敢不從。”許師又答。
  “女豪聰慧如此,亦識大局。又豈能以此低劣手段,只為折辱與妳。”劉備言道:“料想。此行,乃是讓二位,見識隴山舊貌新顏,觀我羌氐漢胡共存。以為紓解。”
  “女豪所想,我等豈能知曉。然既奉王命,自當砥礪前行,迎難而上。縱百死不悔。”許師對曰。
  “孤,已知也。”劉備輕輕點頭:“二位且隨我來。”
  出精舍,登車駕,沿街而行,直達四海館。
  四海升平。有升平,必有四海。
  四海館,背山東面,巍峨高聳。仿黃金臺四方館而建。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山水花木,步入人間。宛如仙境。
  “可是取四海升平之意?”壹路嘆為觀止,盧氏忍不住發問。
  “正是。”矗立高臺,劉備手指西南:“待掃平西羌,孤將重開西海郡。大漢終將,富有四海。”
  見許師面無表情,盧氏笑靨如花:“王上文治武功,今漢少有。”
  劉備笑道:“二位可知,大震關城,有民十萬。多羌氐諸胡,西官遊商。如孤壹般,出身關內的漢人,鳳毛麟角。然,城中百姓,又豈非我大漢子民乎。漢人,古往今來,並無定種。自高皇定立天下,四夷紛紛來投。只需習漢字,說漢語,知天道,曉人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仁義禮智信,人倫五常。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見素抱樸,和光同塵。四海升平,天下大同。那時,日月所照,皆為漢土;江河所至,皆為漢民。”
  “王上心胸,又豈是我等山野愚婦能及……”盧氏眸生異彩,不禁喃喃自語。
  “孤,言盡於此。二位當珍之惜之。”劉備目光如炬。
  二人心懷叵測,竟不敢忤視。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