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关闭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20章 矯詔勤王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4

  董重是何等貨色。甄都上下,心知肚明。豈憑生出,如此魄力。竟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有甚者,封閉宮門,矯詔勤王。行搏命壹擊。果如此狠絕,又豈會淪落如斯。
  反常則妖。
  “為今之計,該當何為?”曹孟德駐足甄都宮前,遠眺承光殿。
  甄都宮,乃王太師,命人興建。彼時,董重攜億萬“永樂積銅”,厥功至偉。論闊綽,甄都宮雖遠不及南北二宮。然內外皆以,薊國營城術督造。譬如洛陽殖貨裏,輔漢大將軍府。闕樓四鎮,機關重重。堪稱銅墻鐵壁,不落塢堡。
  董重雖,挾天子,發矯詔。本不得人心。奈何,宮中內外,卻皆聽命行事。虎賁中郎將王越,守護天子多年。麾下虎賁郎,只忠於天子。甄都宮吊橋高懸,隔斷內外。急切間,斷難攻破。
  究其原因,正如甄下傳聞。曹孟德,殺安集將軍闔家老小,並誅董氏舉族,仍不解恨。更欲廢天子。試想,虎賁中郎將王越,若無天子授意。豈令車騎大將軍,輕易得逞。禁中虎賁郎,又豈甘為董重所用。齊心協力,固守以待,勤王之師。
  心念至此,程昱進言:“天子,必信(董重)讒言,閉(宮)門自保也。”
  奈何,遲來壹步。董承家小,皆被董重裹挾入宮。董女並食母何在,已不得而知。換言之,縱背後主謀,乃漢中史侯。急切間,亦無從可證。
  謂,“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車騎大將軍,發矯詔。命群雄,將兵勤王。料想,群雄必先行觀望。若薊王奉詔,則群雄並起。若薊王不奉,則群雄不動。
  “明公速遣使河北,言無廢立之心。”荀彧壹語中的。
  曹孟德從諫如流:“善。”
  先穩住薊王,再做計較不遲。
  命太尉張溫、大鴻臚司馬儁為正副使,即刻出使河北,陳情薊王當面。
  曹孟德心知,必行快刀斬亂麻。遲則生變。若群雄並起,將兵勤王。兗州壹州之力,如何能擋關東諸州聯軍。
  “青州牧,鎮北將軍孫文臺,素與明公交厚。宜當遣使安撫。”荀彧,再進良言:“荊州牧,鎮南將軍劉景升,坐觀成敗,無他遠誌。明公遣使,可安其心。”
  “文若所言是也。”曹孟德,心領神會。
  略作思量,荀彧又道:“前日,徐州別駕麋竺,出使甄都。並車騎大將軍,共赴司空府會。卑下,竊以為。董重今日所為,必出陳公臺之謀也。”
  “嘶——”連中陳宮之計,曹孟德焉能不深忌。聞此言,不由倒吸壹口涼氣:“陳宮何為?”
  “欲使明公廢帝也。”荀彧語破天機。
  “某為賊臣矣。”曹孟德,幡然醒悟。
  “明公,明見。”荀彧言道:“陳宮,欲使明公,‘倒持泰阿,授薊其柄’。‘自遺其咎’也。”
  荀彧所引,前出《漢書·梅福傳》:“倒持泰阿,授楚其柄。”後出老子《道德經》:“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言下之意,授人以柄,自取滅亡。
  若曹孟德,坐實漢賊。薊王豈無動於衷。彼時,徐州呂奉先,不費壹兵壹卒,可除心腹大害曹孟德。
  足見,陳公臺從未與曹孟德,冰釋前嫌。話說,與徐州罷兵言和,曹孟德又何嘗不是,權宜之計。
  “明公,何不遣太傅,入宮陳情。”程昱亦進良言。
  “仲德所言是也。”
  事不宜遲。曹孟德遂親赴太傅府。請楊彪入宮,陳情天子當面。曉以利害,言及危局。只需天子幡然自醒,董重回心轉意。甄都之危,可解。
  待悉知內中詳情。尤其得知,車騎大將軍董重,乃受陳宮蠱惑。楊彪亦知事大。
  這便不避危難,輕車入宮。
  “車中何人!”白虎門闕,虎賁喝問。
  “太傅楊彪。”楊彪穩坐安車。
  “太傅,所為何來。”虎賁厲聲不減。
  “覲見天子。”楊彪朗聲答曰。
  “安步當車,可乎?”虎賁又道。典出《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用在此處,乃命楊彪,只身入宮。
  “可也。”太傅楊彪,下車立定。朝服持芴,只需壹支流失,便可奪命。
  “太傅,少安。”吊橋徐徐下落。便有虎賁,堅甲利兵,列隊相迎。
  遠眺太傅入宮,吊起重升。曹孟德壹時,陰晴不定。
  背後,荀彧、程昱,並曹氏諸將,亦各有所思。
  尤其前衛將軍營中諸校。彼此對視,便由折沖校尉,領東郡太守夏侯惇,代眾發聲:“司空。”
  “何事。”曹孟德身形不動。
  “董氏之亂,久必生變。若太傅無功,宜當……”夏侯惇欲言又止。
  “且直言。”曹孟德,不動聲色。
  “當以兵擊之。”夏侯惇言道。
  “不可。”曹孟德,擲地有聲:“若害天子,我等具死矣。”
  督軍校尉,領陳留太守夏侯淵,曲線救國:“圍三闕壹,以為震懾。”
  “善。”曹孟德,言簡意賅。
  “喏!”諸校士氣大振。這便調遣精兵,將甄都宮,團團圍困。
  承光大殿。
  “老臣,叩見陛下。”楊彪入殿覲見。
  “太傅免禮。”事已至此,董侯亦難免,心生忐忑。畢竟,董承伏罪在先,董重起兵於後。天子,雖心向董氏外戚,然睽睽眾目之下,豈能因私廢公。曹司空,並無不軌。無端遇刺,累及長子並弟侄慘死。
  以己度人。曹孟德,何其無辜。
  “車騎大將軍,意欲何為。”楊彪先行發難。
  “為除漢賊。”董重粗聲強辯。
  “漢賊何來?”楊彪追問。
  “太傅早知,何必多問。”董重不悅。
  楊彪言道:“既如此,大將軍,因何不誅安集將軍,反破詔獄。”
  陪坐側席,安集將軍董承怒叱:“莫非,某為賊乎?”
  “以卑謀尊,豈非賊乎?”楊彪據理力爭。
  “端午刺曹,非某所為。”董承怒急。
  “哦?”楊彪心中壹動:“三司當面,因何伏罪。”
  “實不知也。”董承心煩氣亂。身陷囹圄,日夜煎熬。彼時惶惶不可終日。所作所為,又豈能盡知。
  “太傅。”董侯遲遲出聲。
  “臣在。”楊彪再拜。
  “為今之計,該當如何?”董侯眼中,怯意橫生。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