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275章 未能遠謀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4

  “軍師,所言是也。”袁術嘴角微揚:“遣使徐州,細問兵事。”
  “喏。”群僚下拜。
  比起軍師中郎將閻象,心事重重,難掩愁容。淮南百官,後知後覺。皆如呂布書中所言,徐州與淮南,“唇亡齒寒”。且曹司空深忌呂奉先,猶在袁公路之上。關東傳聞,曹司空所設,虛虛實實之計。本為賺呂奉先入甕。不料被陳公臺窺破虛實。說袁公路,遣偏師奇襲南陽,這才大白於天下。
  唯恐,落人口實。曹司空不得已。盡遣大軍,四擊淮南。徐州呂奉先,焉能不,如鯁在喉,如芒在背。十足危機。
  軍師中郎將閻象口出,不可盡信。乃求萬無壹失之言也。換言之,淮南上下,皆以為。呂奉先手書,八九不離十。
  聞江東大將軍已兵發石城,與青州牧孫堅,對壘江上。再得徐州相助,足可擋曹孟德。
  徐州下邳,陳宮府。
  張邈登門求問。
  陳公臺,答曰:“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天子為季漢之君,許數月之間,當改元,赦天下。我等具為漢臣,豈再與袁公路茍且乎?”
  張邈斟酌言道:“曹孟德平關東積功,以拜漢相之心,群雄盡知。若淮南有失,徐州不保。若將軍敗亡,我等又當何如?公臺豈不聞,‘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
  張邈所言,句句要害。謂,“成王敗寇”。若呂布敗亡。好比,樹倒猢猻散,覆巢之下無完卵。位卑必然言輕。何況,彼時曹孟德已為漢相。權傾朝野,季漢朝堂,再無徐州群僚,壹席之地也。
  “孟卓所言是也。”陳宮信服:“然袁公路,為六雄之人。二袁共保江東。豈能速敗乎?”
  張邈追問:“莫非,公臺乃行,嫁禍安國之計。待皇上三載,君流之期。”
  “此其壹也。”陳公臺實言相告:“我料,袁術雖敗,曹司空亦難全勝。此戰罷。三載之中,當無力犯我州土。”
  “殺敵壹千,自損八百”。此之謂也。
  “其二為何?”張邈再問。
  “季漢三興,不可逆也。”陳公臺眼中,精光熠熠。
  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先前,叔侄相爭,天下三分。群雄自可從壁上觀。趨利避害,陽奉陰違。行事首鼠兩端。然甄都天子,壹朝身貴。季漢三興,定鼎神器。待來年開春,改元興平,大赦天下。乃季漢之始也。此時,再不“擇主而事”,悔不及也。
  “《傳》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張邈喟然長嘆:“某只慮州事,公臺已謀天下矣。”
  陳宮含笑不語,頗多惺惺相惜。
  張邈,壹心輔佐呂布,力保徐州不失。然陳宮已心向季漢。且早生擇主之心。再深思,恐擇呂布而事之初,陳公臺便勉為其難。許從始至終,陳公臺皆自以為,所托非人。從未認主呂布,亦未可知。
  正應,“識時務者為俊傑”。
  論臨機應變,損益利弊。東平長者,又豈可與陳宮比同。
  臨鄉北都,行人署,鸞棲館。
  足月辛勞,稻作已畢。顆粒歸倉,稻香濃郁。薊國千裏稻作,季季大熟。論風調雨順,季漢福澤深厚。誠然,千裏國渠,水網縱橫,支渠四通。旱澇保收,亦是人和。壹國廣濟天下。薊人皆知,待嫡長子及冠。千裏沃土,千萬國民,皆歸嫡長子衣食。皇上曾諄諄教誨八子。言,百姓乃“衣食父母”,需盡心善待。
  儒宗得聞,上表稱贊。
  言猶在耳,皇上已君流,萬裏之遙。不告而別,吏民無不傷感。
  無上將軍幕府所轄,今季亦得大熟。八月案比,十月乃畢。擇良辰吉日。大司士賈詡,宴請幕府眾卿。眾屬吏,側席作陪。
  見賈詡與眾謀主,談笑風生。深得皇上,豪爽之風。大司勛許攸,離席敬酒,捧杯相問:“敢問大司士,不思主上乎?”
  此言壹出,眾皆落杯。此問好比,《漢晉春秋》所載:“司馬文王與(劉)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司馬昭)問禪日:‘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大司士賈文和,與眾謀主,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當眾發問,磊落行事。大司勛許攸,亦面色不改。
  笑罷,賈文和反問:“大司勛,不思主乎?”
  “正因思主,故有此問。”許攸答曰。
  “大司勛可知,‘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典出何處?”賈文和又問。
  “此乃我主幼時,勸和北海壹龍之事也。”許攸焉能不知,《少君侯二三事》。
  “時,管寧、華歆共稻作。見地有片金,幼安揮鋤與瓦石無異,子魚捉而擲去之。幼安遂割袖斷義,曰:‘子非吾友也。’”賈文和,言罷忽問:“若子遠為子魚,當做何為?”
  將心比心,許攸如實作答:“某如子魚,捉而擲去,亦未可知。”
  賈文和,頷首又問:“若為幼安,又當何為?”
  略作思量,許子遠喟然長嘆:“某如幼安,割袖斷義也。”
  賈文和,欣然言道:“如主上所言,‘趨利避害,人之常情也’。”
  所謂利益,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異。若為華歆,鋤禾見金,無主之物,豈能不取。捉金而擲去,因知管寧不喜。故權衡利弊,棄金存義。
  然若為管寧,見友重利,唯恐見利忘義,他日為友所累。故割袖斷義,防患於未然,亦是利弊損益。
  皇上卻請母親,為管寧續接衣袖。又口出名言警句。再續三人壹龍之情義。
  目視許子遠。賈文和,字字珠璣:“常人多行割棄,唯我主保全。”
  俗謂,“三歲見老”。思皇上少時行事,許子遠不由,潸然淚下。
  賈文和捧杯離席,與許子遠對飲:“妳我具為人臣,既得明主,何患之有,何樂不為?”
  滿飲此杯。許子遠,渙然冰釋,再無芥蒂:“如儒宗所言,求仁得仁。”
  “子遠,可與我等,共謀天下矣。”李文優,撫掌而笑。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