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283章 石牛糞金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許攸所言“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典出先秦。
  《蜀侯迎金牛》:蜀侯性貪,秦惠王聞而欲伐之。山澗峻險,兵路不通。乃琢石為牛,多與金,日置牛後,號“牛糞之金”,以遺蜀侯。蜀侯貪之,乃塹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卒師隨後而至,滅國亡身,為天下所笑,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
  遂有“石牛糞金”,喻“貪小失大,因利忘害”。
  此典故,後世始見載於,北齊劉晝之《劉子》。然時下人盡皆知。
  大雅之堂,不便言糞。然與會之人,皆心領神會。
  言下之意,薊王踞道義之巔,居高臨下,無往不利。何必自毀根基,自甘墮落。
  “‘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仁人之所務白也。絜(qiè治)國以呼禮義,而無以害之,行壹不義,殺壹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薊王所誦,正是千古名篇《荀子·王霸》:“故曰:『以國齊義,壹日而白』,湯武是也。湯以亳,武王以鄗,皆百裏之地也,天下為壹,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無它故焉,以義濟矣。是所謂『義立而王』也。”
  “主公明見。”群臣下拜。
  湯亳武鄗,皆百裏之邑。然僅憑百裏之地,卻令天下為壹,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別無它故,國以義濟矣。
  不料盧少保,竟淚目。
  盧少保諄諄教誨,孜孜不倦。少時名言警句,何其多也。譬如“可比光武”。譬如“胸有猛虎”。眾所周知,薊國大儒學,起於《荀子》。薊王言行合壹,恪守義立王道。回憶三墩為學點滴,盧少保足可告慰。
  見盧少保潸然淚下,萬石國老位列,皆心有戚戚。何為師?以身證道也。
  薊國四百城港,今多已破萬戶。即便大朝會,已擡升至“比千石及以上”方可與會。亦足有四百長吏。此還不算輔漢幕僚。先前使者張種,驚詫於無名之輩,皆有建樹。
  實則大謬矣。薊人只重實才,不重虛名。三食高俸,有德才者居之。名聲雖不見洛陽,然國中皆有美名。
  靈輝殿中宿吏,皆身有典故。足可證明。
  “立春伊始,萬物萌新。”薊王居高言道:“今季稻作,不可弛也。”
  “臣等,遵命。”
  午時將至,遂開宮宴。
  鐘鳴鼎食,君臣同享。
  稍後,醒鑼奏,朝議續。
  先國後家。午後多為內政。諸事不明,長吏上報。右相逐次誦讀,先經百官共議。再由薊王定奪。
  謂舉壹反三。“壹竅通,百竅通”。諸如興陵園葬。四百城港,自無需再問。葬制亦隨之確定。墓穴尺寸,墓碑大小,乃至殉葬明器,皆有定數。陵山頂,乃陵宮之所在。自上而下,開鑿石階,劃分墓區。壹座陵山,足供數十年所需。待陵山葬滿,地宮亦造畢。再啟新山,為下壹代諸王預備。
  薊王麒麟天降,應運而生。重重舉措,皆因地制宜,推陳出新。絕無蜃樓海市,立意標新。薊國葬制,乃出脫於王陵葬制。換言之,滿山墳冢,皆為諸王守陵。山腹中必興地宮,待王百年,遂入葬“封丘”。
  境內無荒山。可擇荒地,堆土成丘。薊國營城術,冠絕天下。堆個土丘還有何難。
  更何況,國中大儒,自陳少師,始興薄葬之風。封丘甚矮,明器甚少。薊王先前,多有不忍。趁薊國葬制確立,薊王遂於王子館旁,紫淵之畔,劃定陵山。乃為嫡長子劉封籌建王陵。
  時人事死如事生。早修陵園,乃是莫大福澤。
  薊王此舉,本為解占地之困。不料卻收奇效。試想,滿山墳冢,家祭不斷。盜墓賊,無立錐之地。如何盜掘王陵。
  後世,甚至有相鄰諸王,爭奪國中名士鴻儒,為己陪葬。名士大儒,坐地起價:非明主不入。知微見著。薊王壹脈,可想而知。
  終歸,身正為範。
  散朝後,百官列隊出宮。
  許攸與中丞賈詡等人,談笑風生。與先前拘謹,判若兩人。相約(鸞棲)館中小酌,各自登車。
  鸞棲館,便在門下署內。距幕府壹墻之隔。凡國中宿吏,皆喜擇此聚會。國中名士大儒,則喜王子館會。車行紫淵王子館。聆聽國老真知灼見。
  薊國吏治健全,各司其職。便有海內名士慕名而來,陰懷名刺,於席間,呈遞手稿詩文,諸國老觀後,稍作點評。舉入黃金臺,四方館。
  能否“十年寒窗無人問,壹朝登頂天下聞”。且看腹中可藏經綸。
  《周易·屯》:“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便是指此。
  若三五好友小酌,薊國四百城港,酒壚何其多也。“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敘舊、聽書,皆是因由。何必多此壹問。
  薊王恥於蓄奴。薊人紛紛仿效。便是西域胡姬,亦入樂籍。可想而知,且樂姬伶人,多棲身各城樂坊。高官長吏府中,無需自養。臨事聘請即可。
  換言之,私贈優伶之風,薊國幾乎絕跡。
  或有人言,飽食思淫,人之常情。無妨。薊國二十等爵,爵民享納妾之權。壹妻壹妾,壹妻二妾,壹妻八妾。何必出外打野。
  至於收繼婚。分戶不析產之《圩田制》,早已杜絕。壹戶十余口,並二戶六七口。壹進壹出,其利之大,何必多言。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北宮合歡殿前,琉璃軒。
  如前所說,殿前堂陛之間,近檐處兩邊有檻楯,如車之軒,故稱。檻楯,又稱欄楯。
  謂“百金之子不騎衡”。註曰:“衡,樓殿邊欄楯也。”《纂要》雲:“宮殿四面欄,縱者雲檻,橫者雲楯。”合稱“檻楯”。
  於是乎,檐下並四面檻楯包裹之處,便稱為“殿前之軒”。二重殿之軒,再向外延,便是大平座。薊國宮殿,多已包裹三重夾膠清鋼琉璃壁。透光采暖,擋雨遮風,兼顧防護於壹身。
  “妾等,拜見夫君。”正是安貴人等,侍寢後妃。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