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84章 孫策歸心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甄都二黨相爭,由來已久。為防被人詬病,為天子所惡。凡遇大事,必私下相商。尤其事關兩黨,切身利益。唇槍舌劍,據理力爭,絕非壹日之功。故多暗中談妥,再公之於眾。
  王黨之首,乃不其侯伏完,並尚書令桓典。曹黨之首,乃出衛將軍幕府。多由程昱為主,從事中郎薛悌為輔。
  漢中使團,車駕入甄都。此等大事,斷難遮掩。不出三日,街頭巷尾,人盡皆知。為不誤朝見之禮。二黨需盡快達成共識。否則,漢中使者,於大庭廣眾之下,上呈國書。董侯當殿問政。二黨無有定論,乃至君前失儀,為漢中恥笑事小。為群雄所輕,引關東不滿,人心思亂,諸如陳王寵等,假“天子無為,不足以統禦四海”而舉兵自立,群雄冷眼旁觀,乃至國祚不繼,罪莫大焉。
  壹言蔽之,事不宜遲。
  王曹二黨,各出預案。
  茲事體大。程昱、薛悌,不敢擅斷。遂罷共議,呈報衛將軍曹操當面。
  “太師欲改司隸為司州,另設州牧。”曹操得報,面露慍色:“司隸校尉,自兩漢沿襲至今。豈能輕改。”
  程昱遂看荀彧。知其必有計較。
  荀彧先順其(曹操)言道:“司隸校尉,號‘臥虎’。職典京師,外部諸郡,無所不糾。封侯、外戚、三公以下,無尊卑。明公焉能去此雄職。”
  朝廷雖東遷甄都,然司隸校尉職責不變。甄都權貴,懼曹孟德,五色棒之威,由來已久。不敢輕易,以身試法。便是投靠曹太保門下,諸多貪官汙吏,曹孟德當面,亦畢恭畢敬,恪守本分。不敢輕易,魚肉百姓。吏治雖不言清明,然終歸有所建樹。不至貪殘放濫,屍位素餐之徒,竊據高位。
  然畢竟,非清流出身。豈能兩袖清風,何談與民秋毫無犯。若司隸校尉為王黨所奪。可想而知,曹氏朋黨,必望風解印去。
  此消彼長。王黨壹統朝堂,為期不遠矣。
  荀彧言及利害所在。曹孟德必不願去司隸校尉之雄職。
  程昱趁機進言:“太師只說改立司州,另設州牧。非除明公,典糾京師之權。”
  “此話何意。”曹操遂問。
  “太師所慮,乃兄弟結盟,諸劉合縱。二袁陳兵不動,荊襄七郡,必為明公所用。故欲取京師七郡以制衡。”程昱答曰。
  略作思量,曹操已會其意:“太師之意,乃將司隸校尉之權,壹分成二。吏治歸司州牧,職典京師仍歸司隸校尉。”
  “正是。”程昱答曰。
  利益關切,曹操心似明鏡:“京師七郡,本就不為我屬。另設司州,亦無妨。”
  荀彧又問:“州牧何人?”
  “少府黃琬。”程昱答曰。
  曹孟德壹聲慨嘆:“太師,得其人也。”
  見曹孟德,似心意已定。程昱又道:“若改司隸為司州,‘司隸校尉’之名,恐難再用。”
  “若另立署寺,行司隸校尉事……”曹孟德忽靈光壹現:“校事。”
  “代行司隸校尉事。”程昱心領神會。
  “善。”荀彧亦認可。
  曹孟德言道:“改司隸校尉為校事,職典京師不變。”
  “喏。”程昱領命。
  看似壹團和氣。只因二黨之間,知之甚深。如何交割利益,輕車熟路。所謂談判,便是互相妥協,各取所需。王黨欲取京師七郡制衡荊襄七郡。而曹黨迫切與漢中結盟,威嚇二袁。謂“攘外必先安內”。待與呂布壹決雌雄,再南取荊襄,坐擁關東。當可與二袁,會獵於江淮之間。
  正因雙方皆有,切身利害。故不出三日,已成共識。
  朔望大朝。漢中使團入宮覲見。上呈國書,欲結兄弟之盟。
  董侯問政群臣。王太師並曹太保,皆言可行。百官更是,異口同聲,交口稱贊。
  董侯畢竟年少。謂“三人成市虎”。先有董驃騎入宮,傳語“三分天下應二劉”之說。今,二位上公,亦出言贊同。更加百官附和,無有異議。董侯這便定計。
  與史侯相約,結兄弟之盟。至於盟約細節,如雙方稱謂,各自歸屬,諸如此類。皆有專人協商。求同存異,必得圓滿。
  至此,三國鼎足之勢成。
  南港,雲臺觀邸,四海仙館。
  聞太學好友入館。四子這便中斷學業,齊來相見。
  來者不是旁人,正是鄭公關門弟子,孫破虜長子,孫伯符。
  “兄長所為何來?”見孫策心事重重,周瑜先問。
  “不瞞賢弟,愚兄卻有壹事不決。”孫策言道:“日前,右將軍兼揚州牧,劉公登門,許我九江太守之職。”
  周瑜、司馬懿,龐統、諸葛亮,眾目相對,皆有計較。
  仍由周瑜問道:“不知兄長,意下如何?”
  孫策答曰:“不瞞賢弟,愚兄頗為心動。”
  周瑜言道:“劉將軍,授兄長二千石高俸,乃為求得飛雲,兵圍壽春,報袁術之仇也。”
  “愚兄,亦如此想。”孫策答曰。亂世之中,正是大丈夫,建功立業之時。豈能籍籍無名,空老於林泉之下。
  周瑜勸道:“揚州皆為袁術所占。右將軍雖兼揚州牧,卻無壹兵壹卒,壹城壹池。便有飛雲相助,急切間,又如何能攻下淮南雄城。”
  “後將軍兼領青州牧,必出翥鳳相助。”孫策日思夜想,自有所得。料想,長塗二龍,必有聯軍之心。只需逐袁術過江,九江太守之位,必為孫策所有。
  周瑜又勸道:“淮南乃江東咽喉,不容有失。即便劉揚州,血戰得勝,又如何固守。兄長當知,揚州江北二郡,不足養兵。”
  龐統壹針見血:“劉揚州,此戰,不過意氣之爭。報先前袁術欲烹之仇。勝戰奪城,自是極好。即便能敗袁術壹陣,亦可找回名望。揚州二郡,絕非所欲。”
  言下之意。即便長塗二龍聯手,盡遣翥鳳、飛雲,二大艦隊出征。亦不過是,為劉繇找回臉面而已。
  只需袁術服軟,認錯。毋需以命相搏,甚至毋需分出勝負。此戰可休矣。
  孫策久居高成館,得儒宗親傳。如何能不醍醐灌頂,幡然醒悟。
  “若非與諸位相見,策,恐已為人所(利)用,猶未知也。”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