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46章 有褐有衣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不出三日,薊國諸事,傳至別都甄城。
  太師府。
  “《漢書·地理誌》雲:‘上谷至遼東,地廣民希(稀),數被胡寇,俗與趙、代相類,有漁鹽棗粟之饒。北隙烏桓、扶余,東賈真番利(東與真番郡通商互利)。’”尚書令桓典,有備而來:“又聞大遼水,乃東胡各部與濊貊、扶余、沃沮之鴻溝(邊界)也。”
  “薊國地處北疆,內附羈縻,乃承大漢四百年之國策也。”王允壹語中的。
  “太師明見。”不其侯伏完,試問道:“薊王代三郡烏桓所上《乞歸義表》,當如何作答。”
  “多年前,薊王亦代鮮卑十四部請立屬國,代高車十二姓求內附歸義,立高句麗、扶余並南北沃沮屬國。今三郡烏桓內附,亦無不可。”王允言道。
  “喏。”尚書令恒典,心領神會。
  在薊王之前,屬國,為大漢附庸。歸義,則類藩國。就獨立性而言,歸義更強。凡屬國,多設屬國都尉領護,如居延屬國都尉。內附歸義,則遣使入其國監護,如“使匈奴中郎將”。
  薊王首開向化先河。歸義侯國,類比郡國內之縣侯。由國主指派侯相治政。歸義(縣)侯,擁有相對獨立的私人武裝。受輔漢幕府節制。凡遇征伐,幕府可命其出兵,共組聯軍。
  若為屬國,則循舊例,遣都尉領護。如鮮卑奢延屬國,由奢延屬國都尉領護。無論屬國,還是歸義國,皆歸輔漢大幕府所轄。
  歸義的最大好處,坐享其成。歸義侯,無需整日忙於吏治民生,便可得享國主之壹切便利。尤其從居無定所,到安居樂業。隨著農牧亞文明的不斷進步,生產關系為匹配生產力而迅速增生。更為復雜高級的人際關系,財富分配,社會階級,應運而生。畫個圈便是有主牛糞,已無法解決利益分配的矛盾。
  遊牧“家長制(部落大人制)”,加快向封建“吏治”演化。
  於是君治吏,吏治民。
  就與薊國日益比同的部落而言。生產力突飛猛進,生產關系日新月異。而生產者(部落民)本身,卻未改變。人還是那些人。於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遂成必然。薊國名產之壹,便是薊吏。
  如同後世家族企業中的職業經理人。
  如何行之有效的管理壹個國家。成為所有亞文明的迫切所需。
  利益驅動,矛盾逼迫,雙軌制下。歸義成唯壹答案。
  這才是籠罩在大漢壹藩,兼容並蓄,包羅萬種下的,深層原因。
  壹言蔽之,趨利避害,人皆向好。
  稍後,朝廷詔命傳達。董侯言:可。
  三郡烏桓,如願內附。敕封丘力居為“扶黎(歸義)侯”,蘇仆延為“無慮(歸義)侯”。為與高車區分,烏延為“烏桓率眾王”,仍號單於。因立王庭於無終,故又稱“無終(率眾)王”。
  悉歸輔漢幕府領護。
  “四夷國王,率眾王,歸義侯,邑君,邑長,皆有丞,比郡、縣。”
  吏治自上而下,皆出輔漢幕府。
  選拔任命,皆出南閤。
  薊王擢升太學博士王烈,為南閣主簿,正當適宜。
  海內大儒出仕,先入五學為博士,著書育人,研習精要。待覓得良機,再求升遷,已成慣例。尤其《薊法》乃儒宗等,名臣國老,共同編纂。先通國法,乃吏治之本。
  得同僚相助,上官指點。言傳身教,日積月累,不出數載,良吏自成。
  吏治,是壹個體系。
  先前遠隔萬水千山。如扶余、沃沮,需繞行半島,舟車勞頓,輾轉數千裏,方能抵達薊國。拖家帶口,力所不及。並入遼東屬國,近在咫尺。或革船順下大、小遼水,白狼水,大梁水,或驅牛羊沿河谷而行。舉家遷往朝都、昌黎二郡。定居(醫)無慮山麓。
  薊國良吏,只需寬法嚴律,懲惡揚善,“依其俗而治之”,不出數載,當與薊國比同。
  無慮山東阪近海處,有徑二百裏之“遼澤”。“契丹,本鮮卑之種也,居遼澤之中,橫水之南,遼澤去榆關壹千壹百二十裏”,“地多松柳,澤饒蒲葦”。既此。
  遼澤乃堪比督亢、雍奴、文安、掘鯉之大澤。此地極利圩田。
  只需將徑二百裏遼澤,圩成稻田。薊國東境,再無缺糧之困。重重利好,被將作寺良匠,不斷傳回。街頭巷尾,國人殷切。
  農牧文明的融入,不僅帶來了機關器所急需的畜力。與之相匹配的衣食住行,皆有增益補充。
  比如毛織物。
  華夏毛紡織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西域毛紡織生產已現萌芽。約夏朝時(前2000年),西域幼澤(羅布淖爾),已將羊毛用於紡織。
  至秦漢,毛織技藝成熟。今漢織工更為精進,紋路更為精美。有獸葡萄紋雙層平紋、龜甲四瓣花紋等,均為羊毛織造。其龜甲四瓣花紋,乃河西秋毛所織。
  羊毛紡織之前,須先經初加工:采毛、洗毛、彈毛。
  最初,華夏先人將自然脫落的羊毛收集,稱拾毛。春秋戰國時,從羊皮上采集羊毛,稱采毛。南北朝時盛行鉸(剪)毛。中原和江南,每年鉸毛三次;漠北寒冷地區,每年鉸毛兩次。且為防止損傷羊體,壹般中秋後,便不再鉸毛。山羊絨的采毛,《天工開物》載有二法:搊(chōu)絨和拔絨。搊絨是用竹篦梳下絨毛。采集較細的山羊絨,須用指甲沿其生長方向拔下,稱拔絨。
  羊毛帶有油脂、砂土等,紡前必須除去。《齊民要術》中,有把剪下的羊毛在河中洗凈的記載。《天工開物》亦有,“凡綿羊剪毛”,“皆煎燒沸湯,投於其中搓洗”。西域先民早有用“堿水”、“乳水”、“酥油”洗羊毛的傳統方法。嶺南山區,另有將羊毛放入黃沙,搓揉除油之法。
  羊毛洗凈曬幹,再用弓弦彈松,以供紡紗,喚做彈毛。彈毛後移用彈棉。
  毛織物,除去織造氈帳、罽毯,亦可用於織衣。
  南北朝孔雀裘,唐時兔毛褐,與錦、綺同等珍貴。
  “裘新青兔褐,褥軟白猿皮”,“織孔雀毛為裘,光彩金翠,過於雉頭遠矣”。
  漢矛無纓,確有毛衣。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