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75章 漢世之傑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2

  薊王繼“門下署”後,又立“方技館”的消息,雖只在重臣間流傳。卻足以引起轟動。
  薊王取“方技”為館名,而非“方術”,便為去蕪存菁。
  技,藝也。術,道也。
  薊王欲借舉辦“群仙會”,趁海內方士慕名而來時。再行公布於眾。並以印書為名,搜集各地“經方”,為我所用。若能得諸如“硫磺伏火法(火藥)”,薊國機關器,必將再上壹個臺階。
  然在鄭玄等學壇大儒看來,如何去蕪存菁,才是重點。
  薊國海納百川,蒸蒸日上。將作館、國醫館,功不可沒。薊國機關之利,毋需多言。國醫館,良醫良藥,治病救人。亦有大功於社稷。尤其是治療、隔離難民。防止大疫爆發。功在當下,利在千秋。薊國人口密集,若爆發大疫,其後果可想而知。
  更有甚者,國醫令華大夫,遣館中良醫,遍訪大江南北,深入疫區,尋找傷寒等大疫,治療之法。
  所謂大醫治世,莫過如此。如此持重,儒者焉能不知。
  薊王更多善待。
  如國中豪商、巧匠。凡良醫,皆有“五大夫”民爵。為二十等爵第九級。高於五、六、七級的大夫、官大夫、公大夫,號“大夫之尊”。得田二十五頃,得二十五宅,歲俸四百五十石,本家免役。單二十五頃美田,年可得新谷七千五百石。折二百二十五萬薊錢。若加稻花魚,及爵俸、官俸,春臘二賜,足可得五百萬錢。
  正因實在豐厚。故在薊國,五大夫以上為高爵。非有“大功”不可得。換言之,“五大夫”,乃是普通人,能得到的最高民爵。若要再進壹步,須有大功於社稷。
  何為大功?
  如薊王所言:“恩澤廣被,惠濟無遠。”
  大儒鄭玄與薊國四少師,連夜碰面。商討,如何將“方技”與“神鬼”剝離。使之從“修仙”轉變成“治世”。為國所用。
  四少師已遷居王子館。打理嫡長子劉封入館前的諸多事宜。收到鄭玄手書,茲事體大,急忙趕來樓桑相會。
  太學壇,後院精舍。
  五大鴻儒齊聚。
  聽鄭玄細說朝會之事。蔡邕忽吟詩壹首: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可是《驅車上東門》。”陳寔笑道:“此詩近年流傳甚廣,卻不知是何人所做。”
  崔寔言道:“伯喈吟此詩,可是為其中‘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之句。”
  蔡邕笑道:“主公欲去蕪存菁。求用‘方技’而不問‘丹藥’。然精通方術者,多為求白日飛升。若要將二者剝離,唯取‘不信神鬼’之人,方可。”
  “伯喈之言,甚善。然若只取壹人,力有未逮。料想,需‘方技館’內屬吏,自上而下,皆不篤信鬼神,方為長久計。”壹錢太守,劉寵又道。
  “祖榮之言,大善。”陳寔欣然點頭。
  聞此言,蔡邕又脫口而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鄭玄壹聲長嘆:“果然是‘神滅無鬼王仲任’。”
  五人皆當世鴻儒。若讓‘方技館’內屬吏,自上而下,皆為“無神論者”,唯王充門徒,方可勝任。壹言蔽之。從薊王劉備口出,設“方技館”始。鄭玄便已領會王上之意:明為“方技”,實欲引王充《論衡》學說入薊。
  蔡邕笑嘆:“王仲任曰:‘天地合氣,物偶自生也;及其成與不熟,偶自然也’。”
  人力有窮而天道無極。壹人之力,不足以將“方技”與“神鬼”剝離。而壹個學派,卻可以。
  正如墨門興盛於將作館。薊王立方技館的目的,便是要扶植“王論”。
  “主公,天降麒麟,果然世間英主。”陳寔壹聲長嘆:“如今看來,王仲任之論,或有可取之處。”
  崔寔壹語中的:“對抗神鬼,當憑王充之論。”
  蔡邕言道:“黃巾逆亂,殃及八州。正因太平道,裝神弄鬼,妖言惑眾。諸如符水救人,撒豆成兵,以此操弄人心。主公見時局之弊,故防患於未燃。扶立‘王仲任之學’,對抗‘妖言神鬼者’。”
  “知我主者,伯喈也。”鄭玄嘆道:“不知當世,誰人承王仲任之衣缽?”
  “溫縣常伯槐。”蔡邕脫口而出。
  薊王壹言壹行,皆大有深意。先前立“門下署”,理王家事。將國政與家政剝離。如此壹來,凡遇後宮諸妃之請托,二位國相便不再左右為難,只需將諸事,轉交給門下署即可。二位國相,自可專理國政,心無旁騖。
  立方技館,亦是高瞻遠矚,長久之計。
  隨著科學的發展,終有壹日,必與神話剝離。那時,大漢便可輕裝上陣,壹騎絕塵。
  將王充學說引入,在剛剛經歷過黃巾之亂的漢末,可謂恰到好處。
  儒學尚未完全劣化成儒術。更未異化成儒教。雖與先秦百家爭鳴時,大有不同。然時下儒士卻秉持春秋大義。凡利國利民,皆有可取之處。正如薊王劉備行圍魏救趙,曲線救國。明立方技,暗扶王論。
  早被五大鴻儒,所窺破。
  王充所著《論衡》壹書,對時下諸多學術弊端,特別是頹風陋俗,進行了系統性的“針砭”。書中觀點,可謂石破天驚。《論衡》更被後人稱“博通眾流百家之言”之“百科全書”。
  單就物理而言,王充對運動、力、熱、靜電、磁、雷電、聲等現象,皆有細致觀察。並解釋人與自然之關系。王充把人之發聲,比喻為魚引起水的波動;把聲的傳播,比喻為水波的傳播。書中諸多見解,與後世聲學結論壹致:物體振動產生聲波,並需借助介質來傳播。
  後有歐洲人波義耳,提出空氣是傳播聲音的媒介,比王充晚壹千六百年。
  範曄《後漢書》將王充、王符、仲長統,三人立為合傳,後世學者更譽之為“漢世三傑”。
  只可惜。後世儒教盛行。王充之言,離經叛道,被貶為“雜家”。歷代目錄書,皆將王充《論衡》列入無所宗師之“雜家”類。又說王充是“南方墨者之支派”。
  薊王不敢茍同。
  古往今來,生產關系需與生產力相匹配。
  後世早已證明,科技是第壹生產力。為科技鋪路,必然要“神滅無鬼”。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