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69章 荀彧佐曹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正欲續言。瞥見桓典面色,伏完這便醒悟:“令君亦知也。”
  桓典,字公雅,譙國龍亢人,太傅桓焉之孫。復傳家業,以《尚書》教授潁川,門徒數百人。舉孝廉為郎。居無幾,會沛相王吉以罪被誅,故人親戚莫敢至者。桓典獨棄官,收斂歸葬,服喪三年,負土成墳,為立祠堂,盡禮而去。受辟司徒袁隗府,舉高第,拜侍禦史。是時,宦官秉權,桓典執政,無所回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禦史。”
  及黃巾賊起滎陽,桓典奉使督軍。賊破,還,以牾宦官,賞不行(因逆宦官不得封賞)。在禦史七年不調,後出為冀州牧。薊王又舉為司隸校尉。待王允總朝政,拜為尚書令。執掌中臺。
  應劭《漢宮儀》:“尚書為中臺,謁者為外臺,禦史為憲臺。”
  合稱“三臺”。
  單從伏完、桓典二人履歷出身,便可知。所謂“王黨”,多出剛正不阿,漢室忠臣。與之相對,“曹黨”門徒,良莠不齊,心思各異,多出關東豪族。
  曹氏父子,出身宦官之家。雖黨人與宦官之爭,因黃門式微,朝廷東遷,無疾而終。然王曹黨爭,未嘗不是黨宦之爭,死灰復燃。今漢朝堂,乃宦官擅權與外戚專政,交替政權。
  如“黨錮之禍”、“十常侍之亂”等,皆出宦官與外戚爭權。
  今漢宦官,亦有朋黨。如涼州三明之段颎,“曲意宦官”,捕殺太學生,得以保全富貴,兩度出任太尉。史上亦有,中常侍趙忠遣其弟趙延私謂曰:“南容少答我常侍,萬戶侯不足得也(少管我閑事,萬戶侯也不難封)。”被傅燮正色拒之。
  時下雖未有“閹黨”之稱。然不容否認。朝野上下,皆廣有宦官羽翼。阿附內宦者,大有人在。壹幹人等,必為黨人所不齒。宦官權勢,雖不復存在。然殘余勢力,散布四海。時下,正紛紛聚攏到曹氏父子門下。大有卷土重來,死灰復燃之勢。
  尤其關東乃帝國心腹。先帝西園賣官,關東乃濫觴之地。更加關東循吏皆被誣為罪官,舉家流徙隴右。得薊王開釋,才轉危為安。稍後,合肥侯定都南陽,為籌措軍資,又令二袁大肆賣官鬻爵。天災人禍,接二連三。關東吏治崩壞之徹底,可想而知。
  待朝廷東遷,王允新政。貪官汙吏,望風解印去。豈料曹太保又半途殺出。阿諛奉承,貪殘放濫之輩,遂覓得壹絲生機。紛紛求人,說情請托,重金賄賂,轉投門下。曹嵩為壯大羽翼,來者不拒。遂成今日黨爭之勢。
  倍思前後。車中桓典,壹聲慨嘆:“如君侯所言。太師必早已窺破,曹氏父子,連環詭計。”
  “既如此,因何坐視其(詭)計成?”伏完苦思不解。
  “只因,計出荀文若。”桓典壹語中的。
  “唉——”伏完扼腕。
  桓典寬慰道:“薊王天生,和合向化,兼容並包。諸子百家,揆敘萬類,立大儒學。而《荀子》,乃大儒學之基也。荀卿(荀子)傳家潁陰,除荀彧獨留關東,荀氏舉家北上。荀氏子弟,或入五學,或為博士。更加慈明無雙,為萬石國老。荀攸為薊國謀主。荀氏六長,皆為千石城令。滿門俊彥,與鄭門子弟,毗鄰而居。以荀氏八龍之慈明無雙為首,薊人稱荀氏之學,為‘明學’,又尊‘家學’。言指,家承荀子之學也。今‘明學’漸與‘鄭學’並立。試想,荀彧為人,太師焉能不深信。”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伏完忙問:“莫非,荀彧佐曹氏,另有所謀。”
  “未可知也。”桓典答曰。
  話說。潁陰荀氏,舉家投北,皆保薊王三興而去。獨留荀彧,輔佐曹氏。若是家門庸才,尋常子弟,便也罷了。王太師曾言,荀彧才智,猶在荀攸之上。焉能不辨,天命所歸,大勢所趨?
  荀彧佐曹,反常則妖。
  不其侯伏完,似有所悟:“太師此舉,非為避(讓)曹氏父子,乃為全荀彧之謀。”
  “我,亦如此想。”桓典言道。
  二人壹時無言。
  行至家門。忽聽伏完壹聲慨嘆:“太師,壹片苦心。荀文若,切莫辜負。”
  謂英雄相契。同為王佐才器。王允對荀彧,信賴有加。
  翌日上朝,二人抖擻精神。與曹氏朋黨,唇槍舌劍,據理力爭。得太傅楊彪,循循善誘。董侯正襟危坐,作壁上觀。不置壹語。
  正如王允所料。“四鎮不同授”,唯授劉表鎮南;“驃騎不稱大”,只因董重無功。
  董重心中挫敗,可想而知。暗恨王黨橫生枝節,更恨曹黨言而無信。
  稍後,天子言道:“《管子》曰:‘舉兵之日而境內貧,戰不必勝,勝則多死,得地而國敗:此四者,用兵之禍者也。’今,關東初定,群雄未附。放濫兵權,取禍之道。當緩圖之。”
  “陛下,明見。”群臣拜服。
  見事不可為。便有曹太保,親自進言:“江東二袁,乃合肥侯之爪牙。袁術渡江,竊據淮南,為禍日甚。先前,奮武將軍公孫瓚,血戰未捷。宜令劉鎮南,續攻之。”
  曹嵩壹席話,看似輕描淡寫。實則鋒芒暗藏。言指,王太師用人不善。奮武將軍公孫瓚,力有未逮。不得已,另舉高才。遂命新得鎮南將軍高位,並督交、揚、益三州,委以東南,惟其獨裁之荊州牧劉表,再接再厲,攻打二袁。
  果不其然。聞“血戰未捷”,伏完心中壹聲冷笑。正欲進言抗辯。
  不料天子已先問:“依太保之見,當擊何處?”
  天下三分,乃叔侄三人,心頭大患。董侯亦不例外。唯有擊敗江東叔父,並漢中長兄。董侯方能穩居帝位,號令天下。
  曹嵩言道:“當擊交州袁紹。”
  “袁術血戰得存,何不再擊淮南。”董侯果有明主之姿。
  曹嵩已有定計:“回稟陛下,先前袁術兵分二路,上擊江夏,下攻廣陵。淮南空虛,遂被奮武將軍,兵圍城下。今,二路敗軍已歸,背水壹戰,不可強為。”
  “太保言之有理。”董侯輕輕頷首:“命鎮南將軍,擇日擊交(州)。”
  “喏。”曹嵩領命。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