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75章 生不如死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4

  華雲之事,封谞、趙忠,皆是親歷。
  彼時,趙忠為何後所用。攜黃門死士,暗伏密室,壹舉奪得貴子。乃至董太皇,急血攻心,臥榻不起。
  薊王聞訊,遂車駕南港,登船覲見。
  永樂太仆封谞,下船相迎。
  薊王細問究竟。封谞耳語告知。
  唯恐帝後有失,薊王遂入室相見。
  華室門前。
  封谞欲先入通報,卻被薊王所止。
  輕移室門,劉備獨自入內。
  待薊王入內,封谞掩門恭候。室中言語,隱約可聞:
  華雲號乃皇後行宮。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氤氳之中,隱透藥香。
  居中床榻,帷幔低垂。壹人橫臥正是董太皇。
  劉備跪坐簾下。屏氣凝神,不置壹語。
  榻下另有童子申。曾奉太皇命,與童子茲,壹同面見薊王。見薊王正襟危坐,童子亦不敢出聲。
  少頃,董太皇,悠悠夢醒:“來人。”
  童子申,話將出口,又生生咽下。
  “來人。”董太皇,艱難發聲。
  童子申,以頭觸地,怦然作響。以示榻下有人。
  果然。董太皇聞聲回望,正見薊王。
  “太皇毋動。”薊王先禮:“臣,不告而入,請太皇恕罪。”
  “薊王,所為何來。”董太皇,目色淒苦,明知故問。
  “來解太皇心憂。”薊王答曰。
  “不知王上,有何神丹金液,可療朕之心疾。”董太皇,不抱奢望。
  “如太皇所知。臣,上巳節時,身中奇術,靈臺受創,昏睡不醒。幸有巫山神女並王母門下玉女,齊奏《昆侖九音》,才得轉圜。醒時,諸多舊事,便已記起。又聞黃門令密報,方知別有隱情。時,太皇並竇太皇,指天為誓,扶立‘貴子’為帝。臣,竊以為,太皇不過,壹己之私欲,為與(何)太後相爭耳。然今日方知,乃為大漢社稷,殫智竭力。臣,後知後覺,無言以對。”
  劉備壹席話,聽得董太皇熱淚長流。少頃,才哽咽言道:“身逢大難,生不如死。王上既已盡知,朕亦無言自辯。”
  “貴子者何?”劉備輕問。
  “申兒。”董太皇哽咽難平。
  “奴婢在。”童子申,自榻下答曰。
  “速近前拜見。”董太皇,強撐起身。
  “喏。”
  童子申跪行上前,大禮參拜:“奴婢,拜見王上。”
  “擡起頭來。”薊王不置可否。
  “奉命。”見童子申不敢起身,榻上董太皇催促。
  童子申,年紀雖小,然少年老成。明知貴子已被何後劫掠。董太皇欲行,魚目混珠。令己假扮貴子,奉先帝《起居遺詔》,行廢長立幼。薊王當面,明以照奸,如何敢冒充!
  然語出太皇,又豈敢違命。天人交戰,忐忑難安。不得已,童子申唯奉命擡頭。自下而上,與薊王四目相對。宛如利箭穿心,又猛然蜷縮在地。
  “少令,所言不虛。”薊王語透深意。
  二童子,孰是孰非,薊王自有定論。須知,薊王曾進出西邸,與王美人兄妹相稱。亦數見貴子,於繈褓之中。豈能單憑壹面之詞,便深信不疑。
  “太皇,意欲何為。”劉備求問。
  聞此問。董太皇猶如,回光返照:“先帝《起居遺詔》在此,‘貴子’亦在此。王上可願助朕,廢長立賢,三興漢室。”
  “敢不從命。”薊王先伏地奉詔,起身再進良言:“然臣有壹席肺腑之言,不吐不快。”
  “王上直言。”董太皇猶受強心壹針,心病已愈大半。
  “太皇自問,所為何來,又有何求?”劉備目光,清洌無波。
  “自是,天下權柄!”董太皇,實言相告。
  “臣,鬥膽。”劉備躬身近前,隔簾耳語:“竊以為,天下權柄,早已在握。”
  “王上,何出此言?”董太皇猶未自醒。
  劉備遂將壹物,送入太皇手心。
  待辨出此物,永樂太皇,渾身劇顫。電光石火,已幡然醒悟:“王上之意,朕,已盡知。”
  “臣,告退。”劉備趨步退後,跪拜自去。
  薊王退步剎那,腰間玉色壹閃。似是捆紮玉簡壹卷(詳見:《列宿·037 魚目混珠》)。
  逸樂精舍。不等封谞,言語落地。畢嵐忙問:“薊王所呈何物?”
  “未可知也。”封谞立於門外,只聞其聲,不見之物。童子申,雖近在咫尺,親眼得見。然匆匆壹瞥,亦不辨究竟。
  此事,趙忠亦略知壹二。這便言道:“時有黃門死士,伏於梁上,亦未能辨。竊以為,先帝另有玉簡遺詔,傳於薊王。”
  “可比天下權柄。”封谞多年來,苦思無解:“究竟何物?”
  “薊王言,‘天下權柄,早已在握’。又是何意?”宋典心生疑慮:“莫非,薊王已知,何後所掠,乃太皇之子。”
  “必不能也。”封谞早已想通:“若薊王早知永樂隱秘,豈容董氏亂漢。”
  “種出薊王乎?”宋典竊問。
  “時薊王房中不利,無所出也。”封谞搖頭。
  眾人苦思無解。若封谞所記不差。薊王與董太皇,華室對話。必有深意。
  與舍中內官,所思不同。甘泉衛尉何苗,另有所問:“莫非,(何)太後謬矣?”
  言指,何後選錯貴子。
  “或,董侯亦出漢室。”趙忠眼中,精光壹閃。
  “趙常侍,何出此言?”何苗求問。
  趙忠轉問畢嵐:“蟾宮之上,可有漢室宗親往來。”
  “然也。”畢嵐自然知曉。
  欲求曹節,先登蟾宮。洛陽勛貴,心知肚明。時曹節以大長秋兼領尚書令。大權獨攬,權勢滔天。便是張讓、趙忠,等十常侍,亦不敢與之爭鋒。洛陽公卿,登門相求者,絡繹不絕。
  “時為何人?”趙忠追問。言指,畢嵐暗送永樂太後當夜。蟾宮來客,可有漢室宗親。
  “陳王、平原王、河間王、合肥侯。”略作思量,畢嵐逐次作答。
  “這……”聞者,無不心驚。
  陳王寵,素有大誌。平原王,乃桓帝胞弟。永樂母子,皆出河間。
  更有甚者。
  合肥侯身患“蒸母”隱疾。
  胡思亂想,紛至沓來。
  舍中眾人,壹時汗如雨滴。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