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國之君

吾誰與歸

歷史軍事

  正統十四年,朱祁鈺在皇位上大夢初醒,睜開了眼睛。   土木堡之變已經發生,三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三百八十壹章 安心求道能立命 知行合壹得始終

朕就是亡國之君 by 吾誰與歸

2023-7-15 23:31

  於謙覺得陛下的政令是有矛盾的,比如:陛下知道藩王無職無權,在地方只能危害天子的威信,所以收回到京師來。
  這個主意之下,襄王如此特殊,讓他回襄陽府住在那襄王府內,不就行了?
  等到襄王宴去,把他的兒子拉回京師便是。
  但是,陛下卻讓襄王去重慶府,和黔國公壹直整飭土蠻,襄王做得好,是立功,那就變的危險。
  襄王做得差,那是有辱皇命,那是要掉腦袋的。
  關鍵是襄王真的處理好了,雲貴川黔的安土牧民之事,陛下拿襄王怎麽辦?
  功勞有,而且很大,再加上聖德,襄王如何自處呢?
  但是於謙只能說陛下這個主意好。
  襄王在京這八個月的時間裏,除了財經事務,其余諸事處理的井井有條,是個很有才能的人,那麽到了重慶府,對於雲貴川黔等地的安土牧民,有積極作用。
  而且襄王是嫡皇叔,也代表了大明對治理雲貴川黔地區的決心。
  就是得委屈下襄王了。
  這胖皇叔八個月瘦了二十多斤,到了重慶府整日忙忙碌碌,估計得再瘦二十多斤。
  “臣以為善。”於謙可不顧襄王什麽感受,襄王真的去了重慶府,對大明治理雲貴川黔是有益處的,而沒有壞處,這就夠了。
  胡濙想了想說道:“臣以為善。”
  胡濙也沒有必要反對,就讓襄王去便是了。
  雲貴川黔之事,有個大明嫡親王在,壹些事也便於處理。
  朱祁鈺點頭說道:“那就這麽定了。”
  “朕最近有些憂慮。”朱祁鈺認真的說道:“胡尚書還記得朕提起的競奢之風嗎?”
  胡濙稍微回想了下俯首說道:“陛下是在見過朝陽門外苦做勞力柳七之後,才有感而發。”
  景泰二年殿試之時,陛下在奉天殿殿試之前,在輅車上,和胡濙談到過柳七之事,而後胡濙以太祖高皇帝,就曾經倡導去甚、去奢、去泰,為陛下找到了禮法上的支持。
  雖然胡濙老了,可是記憶力並沒有衰弱。
  朱祁鈺眉頭緊皺的說道:“朕在南京見聞,此風更甚北衙。”
  “比如有男子,明明七尺大丈夫,卻甘心為勢要走狗、商賈家人,為虎作倀,南衙的店塌房生意,簡直是觸目驚心。”
  “比如有女子,艷羨紙醉金迷,主動投身樂戶,神樂仙都,在賤籍娼妓十之壹二,私窠無數。是所謂娘兒愛俏,老鴇愛鈔,此何故也?”
  大明的私娼壹般是指那些不隸屬於官府、家居而賣奸之人,稱為土妓,俗稱“私窠子”。
  窠子是雞雉所的俗稱,為何要加私呢,就是官妓還要出科,但是窠子裏則完全不用。
  娘兒愛俏,就是這些俏麗的小娘子為何要做土妓,壹是為了梳妝打扮的漂漂亮亮,也是為了賺錢,那老鴇則完全是為了賺錢。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禮崩樂壞啊。”朱祁鈺嘆息的說道。
  胡濙猶豫了下,低聲說道:“陛下啊,這問題解決不了的。”
  “南衙有勾欄,北衙有斜狹。”
  “富家郎進來,可以如膠似漆;窮姐夫進來,財散人離。有錢時,終日就是夫妻;手內消乏,夫妻二字休要提起。”
  “自古以來不是皆是如此嗎?”
  南京土妓叢聚的地方有四處,都叫做勾欄,壹處在武定橋東,壹處在會同館外,還有壹處在內橋南叫做珠市。
  北衙土妓叢聚之地有三處,叫做斜狹,壹處在草場院,壹處在西瓦廠外。
  這兩處到會同館距離比較近。
  大明的會同館掌管天下水馬驛,來往人員極多,所以私妓極多。
  朱祁鈺也不知道如何表述自己的感覺,他十分認真的說道:“洪武初年,我大明百廢待興,度日唯艱,會同館附近可有私妓?”
  胡濙搖頭,他是建文二年的進士,生於洪武年間,他可不記得那會兒有什麽私妓之事,別說私妓了,官妓都少之又少。
  那時候土地連阡荒廢,人人朝不保夕,官妓多數都是壹些官員的家人。
  但是太祖高皇帝連坐,太常寺和教坊裏可沒多少官妓。
  朱祁鈺有些無奈的說道:“現如今,我大明富甲天下,這怎麽越富有,越是這般模樣了呢?男子為奴,女子為娼,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何如如此啊!”
  朱祁鈺不是在指責土妓,更不是在指責百姓,而是感覺哪裏出了問題。
  胡濙十分精確的明白了陛下的內心的焦慮,俯首說道:“臣明白了。”
  朱祁鈺滿是疑惑的說道:“朕自己都沒想明白,朕這番話到底在說什麽,胡尚書這就明白了?”
  胡濙理所當然的說道:“這不正是臣子的作用嗎?解開陛下內心的疑惑,才是臣子的本分啊。”
  “如果這都做不到,那還要臣子做什麽呢?”
  禮法二字,還能超脫他胡濙的手掌心嗎?
  陛下雖然也擅長翻譯,可是他老胡可不是泥捏的!
  禮崩樂壞之亂象,胡濙何嘗未曾考慮呢?
  胡濙俯首說道:“陛下,《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
  朱祁鈺當然理解這句話,雖然他不用科舉,但是他也是看過孔孟的,否則怎麽從事禮部才可以從事的翻譯工作呢?
  但是這和他要討論的社會風氣,又有什麽關系呢?
  胡濙繼續說道:“陛下蘇軾有壹好友名叫王鞏,蘇軾烏臺詩案,被貶瓊州(今海南),王鞏受到了牽連,也被貶到了嶺南賓州。”
  “王鞏有壹侍妾名叫寓娘,按照大宋時,侍妾可以不用隨王鞏前往嶺南,但是寓娘還是去了。”
  “永豐三年,蘇軾和王鞏被大赦回到了開封府,蘇軾問寓娘廣南風土,應是不好吧?”
  “寓娘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這才有了《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朱祁鈺知道這個典故,點頭說道:“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裏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是蘇軾寫的詩詞,朱祁鈺雖然依舊不知道胡濙到底想要表達什麽,但是他若有所思。
  這壹句,此心安處是吾鄉,道盡了許多人間的道理。
  於謙笑而不語,他已經大約明白了,胡濙到底想要表達什麽了。
  胡濙滿是感慨的說道:“蘇軾在瓊州壹月只有壹千五百錢俸祿,他就把這壹千五百錢分成了三十份,每日用五十錢,穿在房梁上,每日用壹份。”
  朱祁鈺稍微算了下,蘇軾壹家五口人,這壹日五十錢是絕對不夠花的。
  比如臨安城糞價都壹斤六錢了。
  胡濙笑著繼續說道:“所以蘇軾才可以在他的詩文裏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
  朱祁鈺這才知道蘇軾《赤壁賦》裏的這壹句,原來是這麽來的。
  千古悠悠,從無人置喙過蘇軾的品行,這人,的確是活的通透。
  “但是蘇軾顯然不是很適合做官,應當去做學問。”朱祁鈺笑著說道。
  蘇軾和李白壹樣,都是才情占了七分天下,但是妳讓他入朝為官,他卻是不見得能做得好。
  這官場是世間最大的名利場,那就得像胡濙這般,才能歷經幾十年風雨,經歷靖難、土木堡天變等等大事,而巋然不動。
  胡濙要說的不是蘇軾的做官的本事,而是回答陛下心中的疑問。
  他笑著說道:“陛下,寓娘不嫌嶺南清貧,隨王鞏去了賓州,而後回京之後,依舊不嫌這段歲月清貧。”
  “蘇軾也是非吾之所有,壹毫而莫取,陛下他們都是仁者啊。”
  “何為仁者?心安者方為仁。”
  “心不安則不仁,不仁則取不義,取不義則不得始終,安心方可立命。”
  壹個小黃門匆匆走了進來,奉上了壹封奏疏,俯首說道:“魏國公的奏。”
  朱祁鈺打開看完了,將奏疏遞給了於謙和胡濙。
  魏國公徐承宗上書說了壹件事,那就是那個棠樾鮑氏的兩淮鹽商商總鮑誌敏死了。
  鮑誌敏貪圖享樂,追求福祿三寶,偌大的家業被散了不少,本來徐承宗對鮑誌敏極為不滿,結果這鮑誌敏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死了。
  徐承宗陳情,他只是想換掉鮑誌敏,並沒打算把人殺了,這鮑誌敏的死和他沒有關系!
  徐承宗只喜歡規則之內的遊戲,因為他是這個規則的最大受益者,他壹門兩公,他不會主動放棄規則。
  鮑誌敏是鹽商,他把錢都用在了福祿三寶之上,引岸設置的鹽榷場付不起窩主的錢,開始拖欠。
  這窩主被鹽窩裏的鹽丁逼得沒了辦法,就去尋這鮑誌敏討要拖欠工錢,鮑誌敏拿不出來,又犯了福祿癮,就大肆辱罵了眾多窩主,只盼著把窩主給攆走了。
  窩主被拖得久了些,群情激奮,打死了鮑誌敏。
  徐承宗和費亦應的確打算換掉鮑誌敏,防止鮑誌敏給兩淮鹽商招惹殺身之禍。
  這可倒好,人死了,徐承宗趕緊上奏。
  “這家夥死的真的是,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啊。”朱祁鈺無奈的說道。
  於謙眉頭緊皺的說道:“服用福祿三寶危害這麽大的嗎?這兩淮鮑誌敏臣常有聽聞,乃是壹巨賈,這怎麽今天,就這番模樣了?”
  於謙知道鮑誌敏,這是兩淮商總,於謙隨陛下親征至南衙,可是總領南衙諸事,權責極大,溝通內外。
  陛下辦人,於謙辦事。
  否則那三億斤的煤怎麽入京?
  這鮑誌敏在兩淮素有名望,否則也不會推舉為兩淮商總了,結果這用了福祿三寶,頂聰明的壹個人,就這麽把自己玩死了嗎?!
  朱祁鈺站起身來,於謙和胡濙趕忙壹起站了起來。
  朱祁鈺在禦書房翻找了片刻,拿出了解刳院出的壹份報告,這是渠家三兄弟若幹成果之中的壹份。
  他們販售福祿三寶,解刳院就拿他們研究了這福祿三寶的作用。
  於謙看了兩眼,呆滯的說道:“形如冢中骨,神似冥頑物,身像浮忽雲,氣若遊絲弦,食糞亦甘之如飴。”
  “這畫的真的不是魑魅魍魎嗎?”
  朱祁鈺笑著說道:“那是渠成德。”
  於謙倒是在五原府見過渠成德壹面,當時袁彬押解渠成德,那是個頗為富態的人,居然也是這般模樣了。
  朱祁鈺借著說道:“朕打算讓他去南衙,讓這幫蠢貨都看看,服用福祿三寶的下場,從順天府至廣州府,大明每壹地都轉轉,讓所有人看看!”
  殺人還要誅心,朱祁鈺向來如此。
  於謙和胡濙對視了壹樣,陛下這算是不仁嗎?
  於謙和胡濙都認為不算是不仁。反而是天大的仁善,將解刳院的成果全國展示,讓人都知道這福祿三寶的下場。
  胡濙俯首說道:“陛下安心方能立命,何以安心?”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是所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胡濙的這段話並不復雜,其實就是說如何安心,就是孟子所說的求我,求外的區別,以及如何安心,如何立命。
  “但是光安心又有何用呢?”朱祁鈺嘆息的說道:“王驥乃是文進士出身,他不懂孔孟之道嗎?他不懂安心立命嗎?道理大家都懂。”
  “可是仍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知行合壹啊。”
  朱祁鈺通過和胡濙的奏對,終於發現了,問題出在哪裏了!
  知: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是壹回事,行: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又是壹回事了。
  把知和行分成了兩截,當成兩回事,這不是瞎胡鬧嗎?
  於謙和胡濙對視了壹眼,陛下雖然無意間說了三句話,但是這三句話造道學士的眼中,那可是把心學,往前用力的推動了壹大截!
  “陛下景泰二年的榜眼劉昇,做了午時三刻刀下鬼,他不就是典型的知而不行嗎?”於謙忽然想起了自己的那個同鄉來。
  劉昇,無論是於謙還是李賢,考校劉昇學問的時候,都是壹等壹的才學,可是卻是只知道道理,卻不知道如何去做。
  知行合壹,於謙似乎找到了壹種解釋社會現的方法論了。
  朱祁鈺搖頭說道:“知行合壹,何其難也?朕只能讓他們言行合壹。”
  “說到做不到,逃到天涯海角,朕也要把他抓回來明正典刑!”
  於謙忽然想到了壹人俯首說道:“陛下,臣等忙於國事,無暇心學之事,倒是有壹人對此頗有見地。”
  “此人陳獻章,廣州府新會縣白沙裏人士,正統十二年鄉試第九,次年會試中副榜,入國子監讀書,景泰二年會試名落孫山,如今仍在京師準備下次會試。”
  朱祁鈺眉頭緊皺的說道:“陳獻章?”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