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七章 俱往矣,還看今朝
朕就是亡國之君 by 吾誰與歸
2023-7-15 23:36
桑海帝國是壹個擁有著清楚延續脈絡的超過了1100年的帝制王朝,在西晉時候建國,加納王國、馬裏王國、桑海帝國,這個脈絡如此的清楚,甚至在西非活動的大明自由城的蒯林已經將對方的世系、領土範圍、文化、人種、宗教、經濟、軍事等等內容,清晰的梳理了壹遍。
在朱祁鈺的印象裏,那裏始終落後、貧窮、生民苦楚,甚至在未收到這份奏疏之前,朱祁鈺壹直以為那裏從來沒有孕育出文明,可是事實上,那裏孕育了文明,即便是相對於大明而言,那裏仍然落後,但文明就是文明,至少是和印第安文明等秩。
朱祁鈺為什麽會有這種刻板印象,因為他們和印第安文明壹樣,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桑海帝國離泰西太近了。
朱祁鈺對這個陌生的名字毫無印象,他可以預想到,這個桑海帝國的下場,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他們擁有的黃金和龐大的人口,就成為了供養泰西蓬勃發展的養分,最後塵歸塵、土歸土,再無任何生機可言。
大皇帝會拯救這個失落的文明嗎?
不會。
壹來桑海帝國已經慘遭毒手,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已經開始對當地進行殖民;二來,大明人出海也是搶奪,和泰西人的目的相同,白銀、黃金、勞動力、土地、礦產等等,都是大明人搶劫的目標。
桑海帝國是養分,滋養泰西,也能滋養大明。
開海的主體是大明朝廷引領的勢要豪右,而朱祁鈺在率獸食人。
大明開海並不會比泰西人溫和到哪裏,頂多能給他們在史書上留下只言片語的地方,記錄他們存在的痕跡。
自松江巡撫陳宗卿的奏疏中,還談到了倦馬河流域廣泛的黑土地。
如果說大明在遼東的黑土地,因為維度和小冰川時代的共同影響,無法容納更多的人丁,那麽倦馬河流域的黑土地,無論是氣候還是適宜環境,大約可以容納超過兩千萬口,甚至更多。
朱祁鈺發現,土地可能就是大明勢要豪右最大的追求,壹說土地,連桑海帝國的黃金都顧不上,全都在搶地。
陳宗卿在奏疏中,還提到了甘蔗種植園,能讓松江巡撫專門提起的產業,那自然能稱得上壹地的支柱產業,陳宗卿的意思是大明朝廷是不是在海外也搞壹些莊園,即便是朝廷不自己搞,也要讓海外總督府擁有壹定規模的生產資料,維持大明在海外的統治。
賣糖這個產業,實在是利厚到令人心動。
賣笑的賣不過賣藥的,賣藥的賣不過賣福祿三寶的,賣福祿三寶的賣不過賣糖的。
賣糖,比賣福祿三寶還賺錢,而且合理合法合規,生民無數的大產業,在陳宗卿看來,糖,和鹽鐵壹樣,都可以作為專營的壹種,來保證大明的糖業順利發展。
文淵閣大學士們對陳宗卿的奏疏中的自由之城和自由角即弗裏敦和弗得角,對弗裏敦首任總督蒯林,高度贊同。
自由之城的存在,維護了大明在倦馬河畔(剛果河)的土地利益,對陳宗卿所言的水師定期三年巡按的說法,也表示認可。
但是為朝廷在海外搞種植園的這個提議,文淵閣大學士們,則是不贊同也不反對,他們不感興趣,大明仍然是那個大明,士大夫們恥於談利,李賓言、陳宗卿壹身的銅臭味,為舊黨所不喜。
朱祁鈺並不打算搞海外種植園,海外總督府之所以是總督府,是需要擁有壹定的生產資料,維持總督府在海外的統治,糖也好,棉花、香料也罷,這些海外總督府做就可以了。
朱祁鈺合上了奏疏看向了這次的考官余子俊。
余子俊宣德四年出生,景泰二年辛未科進士及第,四川眉州青神縣軍戶,字士英,祖籍湖廣郢州京山,元末明初余子俊的祖輩逃難至四川,至福建司員外郎之職,履任地方十年回京,這次回京為考官之壹,隨後會前往西安任知府。
余子俊這個臣子是入了皇帝夾袋的人,為人清廉,在福建、江西履任,才幹極為出眾。
朱祁鈺之所以看他,是緹騎們在對他調查的時候,發現了壹些奇怪的事兒。
又是壹年科舉,這壹次沒有人獻書,也沒有人在奉天殿上大聲質問皇帝,為何要做亡國之君!
朱祁鈺壹直期盼著有點幺蛾子的事兒發生,結果啥都沒有。
朱祁鈺對著興安說了幾句,上了大駕玉輅向著講武堂而去,今天是殿試的日子,朱祁鈺案前的奏疏並不是很多。
沒過多久,余子俊就來到了講武堂聚賢閣拜見,這是余子俊第壹次在聚賢閣覲見,他不知道陛下找他什麽事,但是他走進講武堂,腿有點軟,走進這裏,意味著自己正在壹步步走進大明權力的核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個讀書人的野望。
“臣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余子俊懷著壹個激動的心,三拜五叩,不讓自己失禮,毀了自己的前程。
朱祁鈺笑著說道:“免禮,坐,余卿在福建、江西任事,朕頗為欣慰,以德聞,以才行,江西左布政姚龍,對余卿評價很高,此番陜西官場動蕩,姚龍舉薦余卿前往西安任知府,朕對妳的期望極多。”
“魏景陽之事,朕聞之心驚,余卿莫要讓朕失望才是。”
“臣必然肝腦塗地,以報聖恩!”余子俊這才知道,是他的頂頭上司姚龍舉薦了他。
江西左布政姚龍堂兄姚夔是當朝禮部尚書,隨著胡濙隱退,姚夔在朝中坐穩了明公的位置,在文華殿二十七廷臣之中,姚夔也是坐在長桌前,離陛下很近。
姚龍之前前往福建做左布政,余子俊就跟姚龍很不對付,到了江西二人還是不對付,余子俊曾經公然頂撞過姚龍,因為姚龍在處置江西學閥時,有些軟弱,和學閥們有沆瀣壹氣的嫌疑。
姚龍處置不了江西學閥,若是能做到,他還能請皇帝到江西做救兵?其實余子俊也沒什麽好辦法,但他覺得姚龍做的不對,便公然頂撞了。
說好聽點,叫為國為民不畏強權,說難聽點,就是有點軸,恃才傲物。
江西學閥處置,姚龍小心謹慎,稍有不慎就滿盤皆輸,畢竟有朝士半江西的說法,不把陛下請來,這事還真的很難辦,朱祁鈺去江西九龍府,那是帶著緹騎、京軍壹起去,皇帝尚且如此慎重,姚龍慎重些無錯,但是余子俊卻將其看為軟弱,也看不到姚龍的難處。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罷了。
若是朱祁鈺是姚龍,這個余子俊在他手下,不必打壓,只要沒人舉薦,余子俊只有壹個下場,那就是蹉跎壹生,從主事、推官到知府,那是官場上的壹個大臺階,余子俊朝中無人,他還想升遷?
自己的堂兄姚夔大明明公,自己江西方伯,江西地面誰敢給余子俊舉薦?
但是姚龍還是把人舉薦到了皇帝的面前,姚龍性格的確有些與人為善,都是為大明辦事,尿不到壹個壺裏,就放妳去別的地方。
朱祁鈺之所以如此點明,就是要余子俊清楚的知道舉薦他的人是誰,現在余子俊要到壹方為壹方青天,姚龍面對的那些個難處,余子俊就要面對了,他也就會明白,姚龍那不是軟弱,是謹慎。
朱祁鈺這話,還有另外壹個意思,余子俊可以學姚龍,打不過就搬救兵。
皇帝給妳撐腰。
“余卿家裏還有什麽人?”朱祁鈺問起了余子俊的家庭情況。
余子俊壹楞,趕忙說道:“我大哥在重慶府做監生,屢試不中,現在做了教書先生,有壹個私塾,我二哥早夭,便沒有親眷了。”
“妳父親和妳祖父呢?”朱祁鈺再問。
余子俊搖頭說道:“臣未曾見過祖父,父親在臣十歲時候早亡,長兄如父,是大哥把我拉扯大的,也因為生計,大哥耽誤了學業,才屢試不中。”
余子俊的大哥余子勛,是和舊港李成武壹樣的絕世好大哥,為了照顧十歲的弟弟,能讓十歲的弟弟繼續讀書,余子勛又當爹又當媽,直到景泰二年,余子俊中了進士,余子勛才討到了老婆。
“家中可曾有遠親走動?”朱祁鈺又問。
余子俊終於琢磨出些不對來,但是他依舊不知道陛下這話究竟要問什麽,他選擇實話實說:“祖父從京山入川,老家的親戚早就不往來了,至於兩個叔伯,為了家裏那十畝薄田,鬧得反目成仇。”
“如此,朕就是隨便問問,好好做事,去吧。”朱祁鈺看余子俊壹臉的茫然,根本沒有壹絲壹毫的恐懼,便知道余子俊是不知道自己身世的。
“臣告退。”余子俊出了講武堂仍然是壹臉的迷糊,不過想不通,他也沒再想,陛下問自然有陛下的道理,他搖頭前往了貢院,他要閱卷,在履任前,還要修書壹封送江西,要感謝姚龍的提攜之恩。
聚賢閣內,朱祁鈺看著余子俊曾祖父的大堆資料,對著盧忠說道:“妳覺得他知道嗎?”
“不知道,他的兩個叔伯,也不知道。”盧忠非常篤定的說道。
緹騎們到京山調取了余子俊曾祖父的文檔,而後又找到了洪武年間的查訪胡元宗親的文牘,找了半天終於搞清楚了余子俊曾祖父的真實來歷。
三名緹騎親自到眉州走了壹趟,還去了趟他家早已經破敗無人居住的老宅,從地基裏找出了余子俊曾祖父的金印和誥命,食邑湖廣行省南平王。
朱祁鈺問余子俊的家事,是因為余子俊不姓余,姓孛兒只斤,就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那個孛兒只斤。
孛兒只斤·子俊,是鐵木真的十世孫,真的論起來,余子俊能跟脫脫不花爭壹爭可汗大位,元末亂世,余子俊的祖父改姓鐵在京山待了十二年,因為畏懼朝廷捕殺元氏宗親,再次改鐵姓為余逃難至四川眉州定居。
到了眉州青神縣入了當地衛所成了軍戶,隱姓埋名的安穩了下來。
緹騎們做背調盡職盡責,余子俊才德出眾、囊錐露穎,自然要審查他的背景,這景泰二年的進士們,能入皇帝法眼的又有幾人?這才翻出了這近九十年的陳年舊案。
“都燒了吧。”朱祁鈺把余子俊曾祖父的這些資料,全都推了出去,這件事便到此為止了,日後,余子俊就是余子俊,土生土長大明人,真的說他姓孛兒只斤,更像是在罵他。
盧忠收起了那些文牘,扔進了火盆裏,前朝宗室之後,這個身份,就看皇帝陛下想不想追究,若是不想,這些便無用。
身份這東西是社會關系,不單單是血統,余子俊已經和胡元宗親,沒有了半分的社會關系,那就沒必要追究。
俱往矣,還看今朝。
“大明遼東三省,只要能長治久安下去,不出百年,再無女真。”朱祁鈺點了個火折子扔進了火盆,火盆裏的火光明明不定,照亮了朱祁鈺的滿是笑意的臉。
黃金家族已作古,那女真人,三五十年後,就再無人記得了。
郡縣遼東三省,日後還會有老奴酋努爾哈赤,小奴酋狗獾,趁著大明和李自成火並,小奴酋摘桃子的事兒嗎?
小奴酋皇太極本名洪臺吉,臺吉是王子的意思,洪這個發音在他們那兒,就是狗獾,洪太吉,就是狗獾王子。
皇太極這三個字是韃清入了關,無骨文人為了媚上,討順治歡心,專門起的名字。
“禦書房裏點東西,夫君,這要是著了火怎麽辦?”冉思娘款款而來,聞到了這煙熏味兒,有些擔心的說道。
朱祁鈺沒解釋太多,有些個過往,就讓他成為過往便是,有些個秘密,還是不要出聚賢閣的好,他笑著問道:“太醫院又讓冉娘子來遞奏疏了?”
“可不是。”冉思娘壹臉無奈的搖頭,太醫院想奏聞件事兒,過文淵閣要十多天,耽誤事不提,文淵閣還容易忘,奏疏堆積如山,到皇帝手裏又不知道什麽時候了。
“這次是什麽事兒?”朱祁鈺翻開了奏疏,看了兩眼,驚訝的看著冉思娘問道:“這是誰寫的?”
“胡濙次子胡長祥。”冉思娘笑著說道:“娘子我這次進聚賢閣是不是理所當然?不算是恩恃寵肆吧。”
“朕素知娘子不是這般人,這奏疏就是通過文淵閣,文淵閣的大學士們也不敢怠慢,這可是涉及到江山社稷的大事。”朱祁鈺拿著奏疏站了起來說道:“宣胡少師和胡長祥過來。”
“好,好好。”朱祁鈺拿著手中的奏疏,來回走動著。
冉思娘湊近了些,低聲說道:“夫君處置國事,臣妾回後院了,夫君早些回來。”
胡長祥的奏疏裏,是他仿照馬和驢生騾,培育出了壹種耐寒水稻,而遼東三省確實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