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神兵利器
錦衣 by 上山打老虎額
2022-5-20 21:39
這王尓聽罷,已是慘然。
這該死的昏君。
只是此時,他卻壹句話也說不出。
天啟皇帝與張靜壹幾個,卻已揚長而去。
壹日下來,走動了七八個作坊。
這些大多都是士紳籌辦的,雖然這樣的作坊並不多,真正痛下決心參與經營的士紳卻是鳳毛麟角。
不過天啟皇帝卻發現,但凡是參與了籌辦作坊的士紳,卻大多是支持新政的。
壹日下來,心滿意足。
天啟皇帝才將張靜壹召來,詢問道:“朕明白啦,妳這是圍三缺壹,既要堵死士紳們兼並,又要讓士紳借這作坊,掙著銀子?”
張靜壹道:“哪裏可能什麽士紳都能掙錢,不過是壹部分士紳罷了。士紳們賣了土地,手裏有了大筆的銀子,可是……自嘉靖皇帝開始,白銀的價格就壹直都在貶值,這也是為何,土地兼並日益嚴重的原因。”
隨著殖民者殖民了美洲,而大明大量的私船參與海貿以來,就有大量的白銀,開始蜂擁至大明。
銀子泛濫了,幾乎每過幾年,手裏頭的銀子就不值錢,這個時候,那些手中有大量白銀的士紳,會傾向於瘋狂的購買土地,因為土地是不會貶值的,畢竟它有限。
天啟皇帝頷首點頭。
張靜壹繼續道:“所以臣的第二步,就是想辦法,尋找到壹個新的盈利點。繼續購地下去,難免誤國誤民,對付土地兼並,就絕對不能留情,得往死裏去打,堵死他們的兼並之路。同時,鼓勵這些手裏有銀子的人,進行作坊的投資。”
“所以縣裏采取了許多的舉措,比如……低價的給予窯廠和作坊的用地,幫助他們改進工藝,總而言之,能幫的壹定要幫。這其中,肯投資作坊的人,大多都是有閑錢的士紳,就如那個叫段言的人壹樣。”
“臣在這裏,其實就是讓這些士紳來做壹個榜樣,告訴天下人,這世上除了土地,還有東西有利可圖,等這壹批人掙了銀子,那麽將來,遲早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參與其中了。只要參與進來的人,將來都會成為打擊土地兼並的助手……”
天啟皇帝則是疑惑地道:“朕有壹點不明白,他們為何要幫助妳打擊士紳?”
張靜壹便道:“本質上,他們自己也是士紳,可是他們的利益,已經脫離了土地了。就說隱戶的問題吧,若是他們還在鄉間擁有大量土地的時候,他們當然需要能瞞報多少人丁就瞞報多少人丁,畢竟這些人力……是他們的資源,絕大多數,也都是他們的奴婢。可新政要求的是清查隱戶,如此壹來,這些隱戶和奴婢就獲得了自由之身,便成為了可以自由出賣勞力的人力,他們便可用較低的價格,雇傭這些人力。倘若這人力還在鄉間的士紳手裏,那麽壹個作坊上上下下數百號人,人力如何補充?”
“再說這糧食……糧食若是掌握在某些大戶手裏,就難免會出現糧食不穩,畢竟……壹個縣裏的土地都掌握在十幾個家族手裏,其余的百姓,雖有些人有土地,可絕大多數人,種植出來的糧食不過勉強果腹。因而,這些士紳是很容易湊在壹起操控糧價的,糧價的波動若是過大,對於這些士紳作坊主們而言,可不是好事。”
“除此之外,彼此之間的利益取向已是不同,自然而然,就免不了會有理念之爭了,這壹爭,想要停下卻是不容易,最終的結果,只怕是彼此反目成仇。臣在這裏辦新政,單憑官府的力量,去對付那些士紳……誠如百官所言,現在得靠著錦衣衛和教導隊強壓著。可這樣的高壓,能壹直延續嗎?因而,將來遲早還要仰賴走出了鄉間的士紳們,作為幫手。”
“再者說了,其實經商的官宦和士紳也不是沒有,不過他們大多不進行生產,只憑借著特權單純進行販賣。可生產的士紳不同,他們的資產是落了地的,需要招募大量的人為之做工,這可以緩解壹些流民的問題,生產出來的商品,也會這天下有許多的好處,不敢說有百利而無壹害,可至少……現在值得借重。”
聽著張靜壹說了這麽多,天啟皇帝不無感慨地道:“真沒想到,妳竟想得如此深遠。”
卻在此時,外頭傳出壹陣陣雷響。
天啟皇帝瞥了壹眼窗外,卻見外頭依舊天色大亮,並不見陰雨,於是不解地道:“怎麽,晴天還響雷?”
張靜壹倒是想到了什麽,便道:“應該是教導隊在操練。”
“放炮?”天啟皇帝眼睛壹亮。
張靜壹搖搖頭:“是放銃。”
壹聽放銃,天啟皇帝便沒了興致。
事實上,大明的火銃早已流行開來。
早在朱棣的時候,就有專門的神機營,裝配著火銃橫掃大漠。
即便是當下,對付建奴,火銃的應用也是不少。
不過……應用多是壹回事,可戰鬥力,卻又是另外壹回事了。
至少在當下,天啟皇帝對於火銃的興趣不大。
精度差,射程不長,耗費巨大,最重要的是殺傷力也是有限。
他寧願用弓箭,也不願用這玩意。
若不是因為官軍大多都是征召的軍戶,而軍戶要培育出弓箭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火銃,是沒人願意用的。
張靜壹卻是道:“是全新的火銃。”
“全新的?”天啟皇帝滋生了壹丁點的興趣,他了解張靜壹,如果沒有特別之處,張靜壹是不會特意跟他這樣說的。
於是他道:“那得瞧瞧去。”
靠近行在,就是東林軍校位於這封丘的營地。
第壹和第二教導隊都駐紮於此。
在這裏,早有壹個巨大的校場,不過靠近校場,卻又有壹排排的屋舍,這屋舍規模很大,圍繞著壹個巨大的作坊而建。
在這裏,則是封丘縣最大的壹個造作坊,乃是張靜壹早些時候便下令營建的。
封丘造作局,下設各種作坊。
有產鋼鐵的,有生產火藥的,也有木具。
當然,它主要的職責,是生產兵器。
而重中之重,是火炮和火銃。
當初天啟皇帝允許張靜壹在此開府建牙,張靜壹便萌生了制造火銃的想法,反正有了皇帝的保駕護航,只要是在這封丘的壹畝三分地上,自己怎麽折騰都成。
在這裏,不只招攬了大量京城的匠人,還通過澳門的葡萄牙人,招募了大量歐洲的匠人。
無非是求財而已,先將這些匠人以高薪的名義忽悠來了封丘,這時候拿銀子餵飽他們,若是想走,那麽就少不得要吃刀片了。
畢竟來都來了。
這造作局,乃是封丘的軍事重地,裏頭幾乎形同於是壹個自成體系的小鎮,有醫館、食堂、學堂,以及壹切生活設施。
在這裏,甚至自建了寓所,將寓所分配給匠人們居住。
他們每日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對火銃進行改進。
此時的歐洲火器,漸漸開始變得精良起來,尤其是火繩槍,甚至已經開始在倭國、呂宋等地流行,偶爾國外也會有人將火繩槍當做貢品,送去北京城。
只不過……這些武器的威力,還是太小。
張靜壹提出來的,卻是壹種更有意思的火銃概念,即燧發槍。
其實在這個時候,在歐洲已經開始出現了燧發槍的雛形了。
不過這個時代的燧發槍,因為槍機的問題,導致使用的過程之中問題重重,再加上造價十分昂貴,因為必須得用到大量的昂貴的銅,以及更堅硬的鋼鐵,在歐洲各國,這玩意更像是某種藝術品,卻並沒有在軍隊中流行,人們更加偏愛於火繩槍。
張靜壹改動了壹些槍機的結構。
使它更接近於後世燧發槍成熟體的槍機,而後讓這些匠人們對其進行改進。
這些匠人在封丘的待遇很高,不只如此,張靜壹還根據他們的貢獻,推出了匠人評級的系統,不同的匠人根據能力和貢獻,劃定等級,再決定不同的待遇。
衣食無憂的匠人們,現如今在這封閉的環境之中,除了相互討論之外,便是不斷的改進工藝,同時進行制造。
因而,眼下世上第壹款真正達到較大規模制造的燧發槍,自然也就問世了。
第壹教導隊奉命的,就是不斷熟悉這些燧發槍的戰法。
當然,壹開始的時候,這第壹教導隊是很不樂意的。
他們喜歡火炮,甚至喜歡純粹的冷兵器,畢竟火炮的威力大,而冷兵器看上去勇武壹些。
只是火銃這玩意……怎麽看著都有些猥瑣。
讓他們摸索戰法,其實也是張靜壹的壹片苦心。
因為火槍這玩意,不是靠著先進就能用的,實際上,可能朱棣時期的神機營,碰到了兩百多年後的明軍的火銃兵,哪怕這個時代的火銃兵的火器更先進壹些,張靜壹也毫不懷疑,明成祖憑借這些神機營,也可將其吊打。
使用火槍……其實更加註重紀律和士兵對於火槍的熟練度,否則便永遠發揮不出其威力。